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袜肚的意思、袜肚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袜肚的解释

腰巾。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袜肚》:“袜肚盖 文王 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繒为之;宫女以綵为之,名曰腰綵。至 汉武帝 以四带,名曰袜肚。至 灵帝 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袜肚是汉族传统服饰中的贴身衣物,指包裹腰腹部的布制内衬,兼具保暖与束身功能。该词最早见于《玉篇》"袜,足衣也",后扩展指代腰腹部位的裹衣。

从形制演变看,袜肚在南北朝时期已具雏形,《释名·释衣服》载"心衣抱腹而施钩肩",即用布帛裁成菱形围裹胸腹。至唐代发展为"诃子",宋代称"抹胸",明清时期形成与现代肚兜相似的形制,用系带固定于颈后及腰间。

现代考古发现佐证其发展轨迹: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深衣内层织物、福州南宋黄昇墓的素纱抹胸,均可见纵向系带设计。这种构造符合《天工开物》记载的"用帛二尺,缀以带"的制作工艺。

民俗学家邓云乡在《红楼风俗谭》中指出,清代贵族妇女的"绫袜肚"采用织金妆花工艺,印证了《红楼梦》第三十六回提及的"大红纱绣花裹肚"之奢华。这种服饰文化至今在陕西婚俗中保留,新娘必穿"红裹肚"象征吉祥。

网络扩展解释

“袜肚”是一个古代服饰相关的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1. 腰巾(腰部装饰或束带)
    根据《中华古今注》记载,袜肚最初为周文王时期所制的腰巾,以丝织品制成,汉代发展为四带式束腰,并得名“袜肚”。例如汉武帝时期,宫女用彩色布料制作,称为“腰彩”;东汉灵帝时,袜肚演变为带有金丝刺绣的装饰性腰饰,又称“齐裆”。其功能类似于腰带,用于固定衣物或装饰腰部。

  2. 兜肚(古代内衣)
    在《辞海》和《陈书》中,“袜肚”也被解释为“抹肚”,即兜肚。这是一种贴身的内衣,覆盖胸腹部位,材质多为纱、绸等轻薄面料。例如隋炀帝诗中“宝袜楚宫腰”即指这种束腰内衣,兼具实用与美观作用。

辨析:两种含义的差异可能源于历史演变。早期文献(如汉代)多指腰巾,而隋唐后逐渐与兜肚混用。需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判断其指代对象。现代语境下该词已不常用,多见于古籍或服饰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叠巾白马寺办东边马渤荡波光博引车非慈泪店主嘟鲁繁路烦芜丰炽焚坑佛汗抚今怀昔凫靥裘绀碧高帽关东糖丱髻诡斁国秉锪孔货头僭忒矫匡礁砂金镳玉络康衢谣科学实验寇害兰艾难分靓袨励操礼赐离剌卤灶冒进麪肥蹑电女臂朋俦坯子掐出水来千秋前溪曲攘袵十二巫峰是须守祧树瘢殊相条载文鹿五谏无以加鶱舞小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