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鹡鸰的意思、鹡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鹡鸰的解释

[wagtail] 鹡鴒科的鸟之任一种,与鹨有亲缘关系,体型纤细,尾特别长,习惯性地上下抖动

详细解释

(1).鸟类的一属。最常见的一种,身体小,头顶黑色,前额纯白色,嘴细长,尾和翅膀都很长,黑色,有白斑,腹部白色。吃昆虫和小鱼等,属受保护鸟类。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水浒传》第一二○回:“双双鸿雁,哀鸣在沙渚磯头,对对鶺鴒,倦宿在败荷汀畔。”

(2).《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后以“鶺鴒”比喻兄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鶺鴒,固慎名器。” 唐 韩愈 《答张彻》诗:“冏冏抱明璉,飞飞联鶺鴒。” 宋 叶适 《送巩仲同》诗:“天催鶺鴒玉楼去,漱流不并龙洲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阿稚》:“不为雁序而作鶺鴒,明知弟幼弱,不加防护,任其独行,不饱豺虎,必遭颠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鹡鸰(jí lí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鸟类名称,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释义

鹡鸰指雀形目鹡鸰科(Motacillidae)的小型鸣禽,特征为体形纤长、尾羽常上下摆动,多栖息于水边或开阔地带。其名称源于古汉语拟声词“脊令”,模拟其鸣叫声(《诗经·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二、文化象征

  1. 兄弟情谊的象征

    典出《诗经》“脊令在原”,以鹡鸰离群喻兄弟离散,后引申为手足互助的意象。如唐代孟浩然诗:“鸿雁□来去,鹡鸰相共飞”。

  2. 传统诗词意象

    因其习性群居、鸣声清亮,成为文人寄托羁旅之思的意象。宋代陆游《秋兴》有“鹡鸰翅垂雨,蟋蟀语含秋”之句。

三、科学分类特征

现代动物学定义鹡鸰科鸟类具以下特征:

四、权威文献佐证

  1. 《说文解字》注:“鶺鴒,急令也”,强调其鸣声急促(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本草纲目》载:“鹡鸰身黑翅白……其鸣自呼”,描述其外形与鸣叫特性(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引用文献来源

  1. 《诗经译注》(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
  2. 《陆游全集校注》(钱仲联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3. 《中国鸟类志》(郑光美主编,科学出版社)
  4.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刘衡如校注,人民卫生出版社)

(注:因文献来源为纸质出版物,未提供网络链接,读者可依据书目信息查阅权威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鹡鸰”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动物学含义

鹡鸰是一种雀形目鹡鸰科鸟类,体长约170-180毫米,外形特征包括纯色背羽、圆尾状长尾(中央尾羽较长),体色多为黑白或黑、黄、灰等组合。它们栖息于海拔400-2000米的山区、河谷等环境,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二、文化象征意义

  1. 兄弟情谊
    古代《诗经·小雅·常棣》中“脊令(鹡鸰)在原,兄弟急难”以鹡鸰鸟“飞则鸣,行则摇”的习性,比喻兄弟在困境中互相救助的情义。后世常用“鹡鸰”指代手足之情。

  2. 文学隐喻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虚构的“鹡鸰香念珠”暗含讽刺。因“鹡鸰”象征兄弟,而故事中北静王将此物赠予贾宝玉,影射了皇室与贾府表面亲近、实则猜忌的关系。

三、语言演变

“鹡鸰”亦作“脊令”,其名称源于古汉语对鸟类叫声的拟声词。随着文化发展,逐渐从单纯指代鸟类演变为承载伦理隐喻的文化符号。

总结来看,“鹡鸰”既指代具体的鸟类物种,又在传统文化中成为兄弟友爱的象征符号,并被文学家用于创作隐喻。

别人正在浏览...

白日撞北美洲变诈毕现簿领长岑长冲隐吹葭出其不意,攻其无备褡裆大郡倒语顶价定拟东岳大帝敦修二叔贰佐范张鸡黍嘎调感劝鳏惸海澨河豚后甲后秦槐蕊缰锁洊饥检谱角觝解帖精稗阄还利傍倚刀裂敝明堂正道闹款子内转盘阊佩弦缥醪披毛索黶披帙前室谴逐顷宫儒衣森张山首失魂落魄世职疏散诉理体无完皮同泰寺暾暾五材鰞鱡香涎小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