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tton rose] 一种蔓生的常绿灌木
(1).常绿乔木。叶子长椭圆状披针形,花如莲,果穗球形,成熟时紫色。俗称黄心树。 南朝 梁 江淹 《闽中草木颂十五首》中有《木莲》篇。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上》:“木莲花,味似辛夷,花类莲花,色相傍,出 忠州 鸣玉溪 , 邛州 亦有。”《旧唐书·白居易传》:“ 居易 在郡,为《木莲荔枝图》,寄朝中亲友,各记其状曰……‘木莲大者高四五丈, 巴 民呼为黄心树,经冬不凋。身如青杨,有白文。叶如桂,厚大无脊。花如莲,香色艳腻皆同,独房蘂有异。四月初始开,自开迨谢,仅二十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白乐天 有《忠州木莲诗》。予游 临邛白鹤山寺 ,佛殿前有两株,其高数丈,叶坚厚如桂,以仲夏发花,状如芙蕖,香亦酷似。” 清 赵翼 《题蒋心馀携子游庐山图为其季子师退孝廉作》诗:“曾闻 元 白 遇 夷陵 ,文酒流连旬日共。事往空思写木莲,道山人已骑白凤。”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木兰》。
(2).木芙蓉的别名。 唐 白居易 《木芙蓉花下招客饮》诗:“莫怕秋无伴愁物,水莲花尽木莲开。”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三·木芙蓉》。参见“ 木芙蓉 ”。
(3).即薜荔。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八·木莲》:“﹝释名﹞:薜荔、木馒头、鬼馒头。”参阅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木莲》。
木莲,汉语词汇,具有植物学和文化意象双重含义,其核心指代一种特定的常绿乔木及其近缘植物,并在文学作品中承载象征意义。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文献的详细解释:
核心物种
指木兰科木莲属(Manglietia)的常绿乔木,学名常特指 Manglietia fordiana(红花木莲)。其特征包括:
来源:《中国植物志》第30卷,科学出版社,1996年。
扩展指代
广义上涵盖木莲属多种植物(如灰木莲、巴东木莲),或与近缘属(如木兰属)混淆使用。民间亦将薜荔(Ficus pumila)称为“木莲”,因其藤本特性与果实形态相似,但实为桑科植物。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
自然象征
古典文学中以其“花形似莲、生于乔木”的特性,喻指高洁脱俗。如白居易《木莲树诗》:“如折芙蓉栽旱地,似抛芍药挂高枝”,强调其兼具莲的雅致与木的坚韧。
来源:《全唐诗》卷四百三十九,中华书局,1960年。
佛教关联
因名含“莲”字,偶被赋予宗教意涵。如《五灯会元》载僧人以“木莲开似锦”喻禅机,暗合莲花“清净”之象征。
来源:《五灯会元》卷十二,中华书局,1984年校点本。
园林应用
树冠浓密,花形美观,为南方重要观赏树种,常见于庭院及寺庙栽植。
来源:《中国园林植物图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传统药用
树皮或果实入药,称“木莲果”,《本草纲目拾遗》载其“治久痢,通经络”。现代研究证实其含木脂素类化合物,具抗炎活性。
来源:《中华本草》第三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需区别于桑科薜荔(俗称“凉粉果”),后者为藤本,果实制凉粉,亦称“木莲豆腐”。二者分类学差异显著,仅因名称与果形相近而混淆。
来源:《植物名实图考校释》,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年。
以下是关于“木莲”的详细解释:
木莲是木兰科木莲属的常绿乔木,学名Manglietia fordiana Oliv.,别称黄心树。因其木质树干与莲花状花朵得名,既有观赏价值,也有药用功能。
部分文献中“木莲”可能指代其他植物,如:
挨家挨户颁宣不点实乘处抶扑出淋打拱作揖贷死搭扣单程敌拟飞孛浮声切响古定刀过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豪猛黑絇和鸣还口愿火树银花夹单缄秘疾呼机谟井閈眷酬军士开机颗子匡谷款要类群礼兵列功覆过犂舌狱明火执仗民众淖溺黏涎子泥途贫萌乾哭迁让袷袢骑驴客亲子饪熟三面手伤轸诗稿殊事私解随斜粟土讨示田産天墟通舱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