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石椁 ”。
亦作“ 石槨 ”。亦作“ 石郭 ”。石制的外棺。《礼记·檀弓上》:“昔者夫子居於 宋 ,见 桓司马 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庄子·则阳》:“卜葬于 沙丘 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槨焉。”《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释之 前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錮 南山 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泗水》:“ 泗水 又南逕 宋 大夫 桓魋 冢西,山枕 泗水 ,而上尽石,凿而为冢,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石椁”是古代中国墓葬中用于安放棺木的石制外棺,具有防腐和身份象征的双重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结构
石椁(音shí guǒ)指用石材制成的外棺,通常由多块石板拼接成长方体结构,顶部有盖板。古人将木质棺材置于石椁内,以延缓木材腐烂。其名称亦作“石槨”“石郭”,为异体字或通假字。
功能与用途
历史文献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檀弓上》,孔子曾批评宋国桓司马耗时三年制作石椁过于奢靡;《庄子·则阳》中也提及石椁的发掘,印证其历史渊源。
文化延伸意义
现代语境中,“石椁”可比喻人思想顽固或事物难以改变,如“其观点如石椁般不可动摇”。
若需进一步了解考古实例或具体形制演变,可参考《礼记》《史记》等文献及权威考古研究。
《石椁》(shí gǒu)这个词来源于汉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石”(shí)是一个表示“石头”或“岩石”的象形字,意为“石头”;而“椁”(gǒu)则由“木”(mù)和“口”(kǒu)两个部首组成,意为一种由木材做成的棺椁,用于埋葬。
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候汉字写作《石棺》,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石椁》。其中,“棺”(guān)的意思是“用于盛放尸体的长方形的木匣”,与《石椁》的意义相似。
《石椁》这个词在繁体中是以「石槨」(shí gǎo)表示的,槨的意义与椁相同,表达的都是用木料做成的棺椁。
以下是一个例句:
在古代,很多贵族或者皇室成员都会选择埋葬在豪华的石椁中。
《石椁》可以进行一些组词,如“石头”、“椁木”、“椁门”等等。
与《石椁》意义相近的词语有“棺椁”、“墓葬”等,它们都是用于埋葬的容器或场所。
《石椁》的反义词可以是“私家墓”或“私家坟”,后者表示非公共的个人墓地或坟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