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舜 乐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舞《韶箾》者。” 杜预 注:“ 舜 乐。” 孔颖达 疏:“ 杜 不解‘箾’义,‘箾’即‘簫’也。《尚书》曰:‘《簫韶》九成,凤皇来仪。’此云《韶箾》,即彼《簫韶》是也。 孔安国 云:言簫,见细器之备也。盖《韶》乐兼簫为名,簫字或上或下耳。” 汉 马融 《长笛赋》:“上拟法於《韶箾》、《南籥》。”
“韶箾”是中国古代乐舞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韶箾(拼音:sháo xiāo)是舜帝时期的乐舞名称,又称“韶乐”或“箫韶”。其名称中的“箾”通“箫”,指以排箫为主要演奏乐器的乐舞。
文献来源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季札在鲁国观看《韶箾》后赞叹“德至矣哉”,而孔子在齐国听闻此乐后,更是“三月不知肉味”,称其“尽善尽美”。
《尚书》中提到的“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即指此乐舞。
名称演变
“韶箾”与“箫韶”实为同一乐舞的不同表述,因演奏时以排箫为主要乐器而得名。
需注意与“韶濩”(商汤时期的乐舞)区分,二者虽同为古乐,但时代和内涵不同。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左传》《尚书》等古籍或权威历史文献。
韶箾(sháo xiāo)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它指的是特别美好的事物或良好的状态。在古代,这个词常用来形容美好的音乐、美丽的景色、优美的舞蹈以及和谐的氛围。
拆分部首和笔画:韶箾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韦”是左边的部首,表示与皮质有关;“竹”是右边的部首,表示与竹子有关。韶箾的总笔画数为16画。
来源:韶箾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周书·韶代》的记载中。在古代,韶指的是音乐、乐器,箾指的是碍事物向下撤离。后来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引申为一种非常美好的事物。
繁体写法:韶箾的繁体写法为「韶簫」。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的写法中,韶箾的写法稍有不同。例如,韶箾的古代写法「韶韶簛簫」中的「韶」由两个重复的韶组成,表达了一种音乐的旋律美好;「簛」用来表示竹子制成的箫,凸显了音乐的舒缓和优雅。
例句:他的演奏真是韶箾欢快,让人陶醉其中。
组词:韶影(指美丽的景色),箾音(指美妙的音乐)。
近义词:韶丽、韶美(都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
反义词:凄凉、荒凉(表示不美好的事物或状态)。
哀歌百龄葆力陂渰本格拉崩殒本位跛夫帛丸辰牡弛刑徒崇嶐翠杓颠癎地阵都船藩捍改恶从善公权攻占泸定桥观则含宫咀征荷眷贺礼花苗会得见卒绞锋棘端赳赳武夫九老机兆硜执空敞堀室利民木上座南曲千米纱帷世济其美受学水源熟梅天气蒜脑藷绥靖粟金铁围城涕喷卫从位业问水滨物种下不去仙曲仙樽小试心城新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