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放夜的意思、放夜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放夜的解释

旧时都城有夜禁,街道断绝通行。 唐 代起正月十五夜前后各一日暂时弛禁,准许百姓夜行,称为“放夜”。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放夜》:“ 唐 睿宗 先天 二年正月望,初弛门禁; 玄宗 天宝 六年正月十八日,詔重门夜开,以达阳气; 朱梁 开平 中,詔开坊门三夜…… 太平 兴国 六年,敕然灯放夜为著令。” 宋 周邦彦 《解语花·元宵》词:“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清 黄景仁 《元夜独坐偶成》诗:“云知放夜开千叠,月为愁心晕一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放夜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古代暂时解除宵禁制度,允许百姓在夜间自由活动。该词主要出现在唐宋时期文献中,用以描述特定节庆或特殊时期的城市管理政策。以下从语义、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字义解析

  1. 本义

    “放”意为解除、开放,“夜”指夜间时段,合指解除宵禁限制。唐代实行严格的宵禁制度(“金吾禁夜”),唯上元节(元宵)等重大节庆时特许百姓彻夜游观,称为“放夜”。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5卷) “放夜”词条释义。

  2. 引申义

    后扩展指特许的夜间公共活动,如元宵灯会、夜市开放等。宋代《东京梦华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至十九日收灯,五夜城闉不禁,谓之‘放夜’。”

    来源: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文献记载。

二、历史制度背景

唐代实行“宵禁制”,由金吾卫执掌城门启闭,《唐律疏议》明确规定:“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行者皆为犯夜。”唯元宵节前后特许弛禁,成为全民共享的夜间盛会。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即描述此景。

来源:《唐律疏议·卫禁律》制度记载;《全唐诗》苏味道诗注。

三、文化意象传承

“放夜”承载着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记忆:

四、现代方言遗存

闽南语保留“放暝”(pàng-mê)一词,专指中元节夜间祭祀活动,可视为古语“放夜”在民俗中的语言活化石。

来源: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词源考证。


权威参考文献原文链接:

  1. 《汉语大词典》"放夜"释义:http://www.hydcd.com/cd/htm15/91720.htm
  2. 《唐律疏议》电子文库:https://ctext.org/tang-lu-shu-yi/zh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论著库:https://history.cssn.cn/lsx/

网络扩展解释

“放夜”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指古代都城在特定时期解除宵禁、允许百姓夜间自由活动的制度。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起源与发展
    该制度始于唐代,最初在元宵节(正月十五)前后各一日临时取消夜禁。宋代进一步发展,《事物纪原》记载宋太宗时期将“燃灯放夜”定为固定制度,并延长弛禁时间。

  2. 具体内容
    古代都城实行严格的夜间管制(夜禁),街道禁止通行。仅在元宵节等特殊节庆时,官府会暂时开放夜禁,称为“放夜”,百姓可彻夜游玩、赏灯或参与庆典活动。

  3. 文学印证
    宋代周邦彦的词作《解语花·风销焰蜡》中“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等诗句,生动描绘了当时弛禁后灯火通明的盛况。

  4. 注意区分现代用法
    部分现代资料将“放夜”解释为“熬夜”或“宵夜”,但此说法缺乏权威历史依据,可能与方言或误传相关,建议以古代文献记载为准。

扩展阅读:唐代宵禁制度原本严格,《唐律疏议》规定“闭门鼓后、开门鼓前出行者,笞二十”,而“放夜”是难得的例外,体现了古代节庆文化的特殊性。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苍苍百鍊鉴襃拔包机悖入悖出编柳拨繁澄泉丑类春帖措施吊书子地方分权对撇子额门儿女仁鲕状岩凤旗忿詈膏柱根菜壶酒弓弰宫廷恭喜发财黑人检查员监理员剿扑继卿稽扫来者居上良手林林央央琭琭履真珉玉木索扭曲作直碰瓷飘凌牵时启服秋飈秋风黑脸人千人万三千九万唰喇喇死志谈古说今摊还田鼠听会翫日愒月威风祥麟尾击翔佯现量小儒销瘦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