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水中捞月 ”。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声,却如水底捞月。”
“水底捞月”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uǐ dǐ lāo yuè,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去做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最终白费力气、徒劳无功。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面意义
试图从水底打捞月亮,而月亮只是水中的倒影,自然无法触及。这一意象生动地表达了“努力无果”的寓意。
引申含义
指追求虚幻或不切实际的目标,或采取错误方法解决问题,最终无法成功。
典故来源
出自明代王守仁的《传习录·卷下》:“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聲,卻如水底撈月,如何可得?”。此处以“水底捞月”比喻在错误方向上的徒劳探索。
语法结构
属偏正式成语,通常作宾语使用,感情色彩为中性,多用于书面语。
近义词
“水中捞月”“海底捞月”,三者含义相近,均强调“白费力气”。
反义词
“立竿见影”“事半功倍”等表示高效或有效行动的成语。
该成语适用于批评不切实际的行为或警示无效策略,常见于文学、日常对话及议论文中。需注意语境,避免用于需鼓励积极行动的场合。
水底捞月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在水底下捞月亮,形容无法实现的事情。
它的字形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水”和“月”。其中,水为左手边的部首,月为右手边的部首。字形上可以看出,月是在水的上面。根据笔画的计算,水的部首包含了4个笔画,而月的部首包含了4个笔画。整个字共有8个笔画。
《水底捞月》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愚蠢的人,他在水的底部用手去捞月亮,显然不可能成功。这个成语因此被用来表示做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或追求毫无希望的目标。
在繁体字中,水底捞月的字形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水底捞月不同于现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古代的书写方式更加繁复,而且字形有时候也有所差异。
以下是《水底捞月》的使用示例:
1. 这个计划就像是在水底捞月,完全不切实际。
2. 在这个恶劣的环境下,他的要求就如同在水底捞月一样。
其他相关词汇:
组词:捞月、水底、水中、月亮、目标
近义词:缘木求鱼、海底捞针
反义词:指日可待、瓮中之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