槌砧的意思、槌砧的详细解释
槌砧的解释
铁锤和铁砧。锤锻之器。 北齐 刘昼 《新论·贵言》:“ 越 劒性鋭,必託槌砧,以成纯钩。”
词语分解
- 槌的解释 槌 í 敲打用具:槌儿。棒槌。鼓槌子。 古同“捶”,敲打。 古代架蚕箔的木柱。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砧的解释 砧 ē 捶、砸或切东西的时候,垫在底下的器具:砧板。砧子。 形状和作用像砧子的:砧骨(听骨之一)。砧木。 笔画数:; 部首: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槌砧”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槌”和“砧”两个名词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指代古代锻造金属或加工物品时配套使用的两种基础工具。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词义解析
-
槌 (Chuí):
- 本义:指一种用于敲击的重物,通常带有手柄。形状多为圆柱形或长方体,材质可以是木头、石头或金属。
- 在“槌砧”中的含义:特指锻造金属时,工匠手持用来捶打烧红金属坯料的工具,即锻锤 或锤子。它是施加力量、改变金属形状的主要工具。
-
砧 (Zhēn):
- 本义:指承受捶打或切割的垫座、底座。
- 在“槌砧”中的含义:特指锻造金属时,放置被加工金属坯料的坚硬平台,即铁砧。通常由坚硬沉重的铸铁或钢制成,表面平整,用于承受锤击力,支撑工件并使其成形。
-
槌砧 (Chuízhēn):
- 合成词义:指锻锤和铁砧 这一对工具的组合。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工作搭档,共同构成了传统手工锻造(打铁)的核心设备。
- 功能象征:象征着锻造、锤炼的过程。槌代表主动的敲打、塑形之力;砧代表被动的承受、支撑之基。两者配合,方能将金属锻造成型。
- 引申义:有时也用于比喻经受锻炼、磨砺的环境或过程(如“历经槌砧”),或指代基础、根本的支撑(如“国之槌砧”)。
二、 历史与文化背景
- “槌砧”作为最古老、最基础的锻造工具组合,其历史可追溯至人类掌握金属冶炼技术的早期。在中国古代手工业,尤其是冶铁和兵器制造中,“槌砧”是铁匠铺(或称“锻坊”)的标志性设备。
- 古代文献和绘画中常有对铁匠使用槌砧劳作的描绘,例如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关于锻造的图文记载,生动展现了槌砧在金属加工中的核心作用。
- 来源参考:关于中国古代锻造技术的描述,可参见《天工开物·锤锻篇》的相关记载(古籍原典无直接网络链接,研究论述可参考学术数据库如中国知网CNKI相关论文)。
三、 现代应用与理解
- 在现代工业中,虽然机械化、自动化的锻压设备(如气锤、液压机)已广泛应用,但“槌砧”作为手工锻造的基本工具,在艺术品制作、文物修复、小型作坊或特定工艺领域仍有使用。
- 在语言使用上,“槌砧”一词相对书面化或具有历史感,日常口语中更常用“锤子和铁砧”或简称“锤砧”。但其作为文化符号和比喻词汇的价值依然存在。
“槌砧”指代的是锻造工艺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工具——用于敲击的槌(锤子)和用于承托的砧(铁砧)。它们共同构成了金属塑性加工的基础,象征着锤炼与支撑的力量。该词根植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实践,具有明确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在特定语境下可引申为磨砺或根基的象征。
网络扩展解释
“槌砧”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chuí zhēn,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1.字面意义
槌砧指铁锤和铁砧,是古代锻造金属的必备工具。其中“槌”为敲打工具,“砧”为承受敲击的底座,两者配合使用以锤炼金属器物。例如,北齐刘昼在《新论·贵言》中写道:“越剑性锐,必托槌砧,以成纯钩。”(意为越地宝剑的锋利,需通过槌砧锻造而成。)
2.引申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槌砧被引申为互相切磋、共同进步的象征。例如,比喻学问或技艺需通过反复锤炼与交流才能精进。不过,这一用法相对少见,更多文献仍以工具本义为主。
3.使用场景
- 本义:常见于描述锻造工艺或古代冶炼场景,如“槌砧之声不绝于耳”。
- 比喻义:多用于文学或教育领域,强调合作与精进,如“师徒如槌砧,共铸学问之器”。
4.相关引用
除《新论·贵言》外,唐代卢延让诗句“饿猫临鼠穴,馋犬舐鱼砧”也体现了“砧”作为工具石的意象。
“槌砧”一词以工具本义为核心,偶作比喻,需结合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阿浑哀乌安贫守道八哥白鹤罢了悲喜交至本着边面吃空闯然串捏除命春思当身独立国梵家風艇该管尲尬管靴观自在果臝晃曜花衫火牛阵胡髯奸违疾风骤雨九霞即序机杼一家锔碗儿的烂事老年兄乐方令人齿冷轮磨姆师内三郎裒次让耕日月合壁柔声下气骚人词客擅步蛇蝎心肠收藏衰替爽德术士送往劳来邃深溯流求源铜绣吐口稳韵陷锐闲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