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辅的意思、防辅的详细解释
防辅的解释
三国 魏 官名。设于诸王之国中,以监察诸王之行动。《三国志·魏志·中山恭王衮传》:“每兄弟游娱, 袞 独覃思经典。文学防辅相与言曰:‘受詔察公举错,有过当奏,及有善,亦宜以闻,不可匿其美也。’遂共表称陈 袞 美。”《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三年》:“王国各有老兵百餘人以为守卫,隔絶千里之外,不听朝聘,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 胡三省 注:“防辅者,言防其为非而辅之以正也。”
词语分解
- 防的解释 防 á 戒备,预先作好应急的准备:防止。防备。预防。防范(防备,戒备)。防患未然。防意如城(指严格控制个人欲望,就像守城防敌一样)。防微杜渐(在坏事和错误刚冒头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以免发展下去)。 守卫
- 辅的解释 辅 (輔) ǔ 古代夹在车轮外旁的直木,每轮二木,用以增加车轮载重支力。 帮助,佐助:辅佐(协助,多指政治上)。辅弼。辅助。辅导。辅相(刵 )。 古代指京城附近地区:畿辅。 人的颊骨:辅车相依(“车”
专业解析
"防辅"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指三国曹魏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其核心含义可从字义和职掌两方面理解:
一、字义解析
- 防:本义为堤坝,引申为防备、守卫、制止之意。此处强调对特定对象的监管与防范。
- 辅:本义为车轮外的直木(增强车辐承载力),引申为辅助、辅佐、扶持之意。此处强调对特定对象的帮助与引导。
二字结合,“防辅”即指在实施监管、防范的同时,也负有辅助、引导的职责,体现了监管与教化并重的双重功能。
二、历史职官含义
在具体历史语境中,“防辅”是曹魏政权为监督、规劝宗室诸侯王而特设的官职:
- 设置背景:曹魏鉴于汉代诸侯王势力坐大威胁中央的教训,对宗室诸侯王采取严格限制政策,将其分封于各地但无实权,并派官员进行监督。
- 职责:
- “防”:监视诸侯王的言行举止,防范其有不轨或逾矩行为,向朝廷报告。
- “辅”:名义上或实际上对诸侯王进行规谏、辅导,引导其遵守礼法,安分守己。
- 性质:本质上是皇帝派往诸侯王身边的监察官,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宗室的控制,维护中央集权。其“辅”的职能往往流于形式或服务于“防”的核心目的。
- 史料佐证:该官职在《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中有明确记载。例如:
- 《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提到朝廷为诸侯王置“防辅监国之官”,意在“伺察过失”。
- 《三国志·魏书·中山恭王衮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记载了“防辅”官员举报诸侯王过失的具体事例。
“防辅”一词,从构词上体现了防范与辅助相结合的双重含义。在具体历史应用中,它特指曹魏时期设置在诸侯王身边、以监察防范为主、兼有名义上辅导职责的官职,是中央政权加强对宗室成员控制的重要制度设计。
参考资料:
- 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等权威辞书对“防”、“辅”二字的解释,并结合《三国志》等史籍中关于该官职的具体记载进行综合阐释。
- 历史职官部分参考了《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相关纪传及裴松之注。
网络扩展解释
“防辅”一词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一、作为官职(主流解释)
防辅是三国时期魏国设置的监察官职,主要职责是监督诸侯王的言行,防止其越轨行为,同时辅助纠正其过失。该词源自史书记载:
- 设置背景: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为防止诸侯王权力过大,朝廷在诸王封国内设立此职,配有少量士兵,并限制诸侯与中央的往来。
- 职责特点:
- 监察为主:如《三国志·魏志》记载,防辅需向朝廷汇报诸侯王的过失,同时也要上报其善行,不可隐瞒。
- 双重性质:既“防非”(防止不当行为)又“辅正”(引导向善),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称其“防其为非而辅之以正”。
二、作为成语(较少见)
部分现代辞书(如)将其解释为政策实施中的辅助与预防措施,源自《礼记·曲礼上》:“君子防辅,小人防悖。”但此用法在历史文献中缺乏广泛例证,可能与官职含义存在混淆。
附:单字释义
- 防:本义为堤坝(如“堤防”),引申为防备、防御。
- 辅:原指车轮外的护木,后指辅助、辅佐,也指都城周边地区(如“畿辅”)。
“防辅”在历史语境中主要指三国魏的监察官职,现代个别资料引申为政策术语,但后者需谨慎使用。建议优先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籍中的官职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伻图便换鳖拗婢鱼忏度场杵常礼窗格传化初阳电子束第二流分乖分散副经理盖棺论定耕械惯盗观覩鞼盾骨气扞格汇征户头惊世震俗金融寡头给事中酒具开匮亮溜连翘羚羊挂角流徽慢滞皿金闹咳咳攀陪骠骏牵丝戏起令青圭寝皮食肉权诈三木山例善色扇舞施呈石封水土流失四不拗六思察桃花洞甜包谷天休头鹅讬神毋几写出械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