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换的意思、便换的详细解释
便换的解释
唐 代的一种汇兑方式。商人至京,将钱交付各道驻京的进奏院或各军各使等机构,换取票券。商人离京去各地经商,可凭券至当地有关机构取款,谓之“便换”。此法 宋 代犹行。《旧唐书·食货志上》:“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并须禁断。”《宋史·食货志下二》:“先是, 太祖 时取 唐 飞钱故事,许民入钱京师,於诸州便换。其法:商人入钱左藏库,先经三司投牒,乃输於库。”用便换方式汇兑的票券也称“便换”。 唐 赵璘 《因话录·羽部》:“有士鬻产於外,得钱数百緡,惧川途之难賷也,祈所知纳於公藏,而持牒以归,世所谓便换者,置之衣囊。”
词语分解
- 便的解释 便 à 顺利,没有困难或阻碍:便当。便利。便道。便民。 简单的,礼节上非正式的:便宴。便衣。便函(形式比较简便的信件)。简便。便宜。随便(适当地,看事实需要而自行处理事情)。 便利的时候:便中请来信。
- 换的解释 换 à 给人东西同时从他那里取得别的东西:交换。对换。换工。换文。兑换。 更改,变:变换。更(卬 )换。换马(喻撤换担负某项职务的人,含贬义)。换样。换气。换言之(换句话说)。 笔画数:; 部首:扌
专业解析
“便换”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指兑换、调换,特指货币或票据的兑换行为。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角度的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
“便换”指不同形式货币或金融票据之间的兑换。在古代金融活动中,它常指:
- 异地汇兑: 将钱款在甲地交付给特定机构(如唐代的“进奏院”或宋代的“便钱务”),凭票据在乙地兑换成钱款,类似于现代的汇票功能。这是其最重要的含义。
- 货币兑换: 不同种类货币(如金银、铜钱、纸币)之间的相互兑换。
- 票据兑现: 将代表钱款的票据兑换成现钱。
二、 字义拆解
- 便: 在此语境中,取其“便利、方便”之意,指这种兑换方式提供了交易的便捷性。
- 换: 即交换、兑换。指货币或价值载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三、 历史背景与现代使用
“便换”一词主要活跃于唐宋时期,是当时重要的金融制度(“便钱”、“飞钱”制度)的组成部分。它解决了商人长途携带大量金属货币的不便和安全问题,促进了商业发展。现代汉语中,该词已非常罕见,其功能已被“汇兑”、“兑换”、“兑现”等词语取代。但在研究古代经济史、金融史或阅读古籍时仍会遇到。
四、 同义词与近义词
- 汇兑: 现代常用词,指汇款和兑换,尤其指异地款项的转移支付。
- 兑换: 指用一种货币或等价物换取另一种货币或等价物。
- 兑现: 特指将票据、支票等兑换成现金。
- 飞钱: 唐代对异地汇兑票据的称呼,与“便换”密切相关。
- 便钱: 宋代官方汇兑业务的名称。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便换”有明确释义,指出其作为“唐宋时汇兑的称谓”的核心含义。该词典是汉语词汇研究最具权威性的工具书之一。
- 《辞源》(商务印书馆): 在解释相关词汇(如“飞钱”、“便钱”)时,会涉及“便换”的概念及其在金融史上的作用。该书侧重探求语词源头,是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参考。
- 《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经济史卷”或相关制度条目下,会详细解释“便钱法”、“飞钱”等制度,其中必然包含对“便换”操作的具体描述。该辞典是了解中国历史专门术语的权威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
“便换”是古代的一种金融汇兑方式,主要流行于唐、宋时期。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
“便换”指商人将钱财存入京城的官方机构(如进奏院、各军驻地等),换取可异地兑换的票券,凭此票券可在其他地区提取现金。这种方式类似现代的银行汇票。
二、运作方式
- 存入流程
商人到京城后,将钱款交给官方指定机构(如各道驻京的进奏院),换取纸质票券作为凭证。
- 异地取款
商人离开京城经商时,可凭票券在地方对应机构兑换现金,避免长途携带大量铜钱的风险。
三、历史背景
- 起源:唐代为解决货币流通不便而创立,《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了相关禁令,说明其早期曾受政府严格管控。
- 延续:宋代沿用此法,但需通过三司(财政机构)登记后才可存入国库,流程更规范化。
四、相关记载
- 唐代赵璘《因话录》提到商人将卖产所得钱存入官方机构,携带票券返乡的案例。
- 《宋史·食货志》明确记载了商人入钱京师、诸州兑换的具体规则。
五、意义
“便换”促进了跨区域贸易发展,降低了商业风险,是中国古代金融创新的重要体现,可视为早期纸币和汇票制度的雏形。
别人正在浏览...
鹌鹑馉饳儿百刻薄器玻璃纤维不瞽不聋床头人川藏公路丛灌翠灿存神打旋旋调取雕丧对诏番货翻新纷回浮涉宫扇盥洗室槐安灰燧嘉材蒋生迳蛟龙匣季虎即里渐里金彩近郡金牙门看样子克肤科谪陵庙厉世隆干禄赏吕太后的筵宴玫瑰紫蒙腾眠娗迷痴末类纳宦怒江排出平板秦楼月入殓散妓声伎儿石尤风霜锐俗侣踏看天矜天市跳天索地五蛇媟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