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桃花洞的意思、桃花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桃花洞的解释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之地。 唐 钱起 《送毕侍御谪居》诗:“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復几春!”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桃花洞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

(2).传说 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桃花洞遇仙女。后因以指仙境。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翠娥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臺梦,一片春愁谁与共!”参阅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3). 四川省 长寿县 有桃花洞,以出产棺木板料而著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金6*6*梅词话》第六三回:“ 尚举人 家有一副好板,原是 尚举人 父亲,在 四川 成都府 做推官时带来,预备他老夫人用的,两副桃花洞,他使了一副,只剩下这一副,墻磕底盖堵头俱全。”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桃花洞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桃花洞"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主要可从以下四个维度阐释其含义及出处:


一、道教仙境意象

指道教传说中的仙家洞府,常与避世修行、长生之境关联。

典籍出处:

《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载洞天福地体系,虽未直称"桃花洞",但"桃源洞"(陶渊明《桃花源记》原型)被后世附会为道教洞天,衍生出"桃花洞"仙境意象。刘长卿《寻桃源》"洞中避世青霞客"即暗合此意[《全唐诗》卷一百五十]。


二、文学中的隐逸符号

化用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喻指与世隔绝的隐逸乐土。

诗词例证:

唐代曹唐《小游仙诗》"桃花洞口开,香蕊落莓苔",以洞口桃花飘落隐喻仙境缥缈[《全唐诗》卷六百四十]。清代地方志载浙江天台山"桃花洞",文人题咏多称其"仿佛武陵蹊径"(《天台山全志》康熙刻本)。


三、实体地理名称

指具体地貌或景观,多见于南方山区。

方志记载:


四、民俗文化象征

融合道教仙话与民间信仰,成为吉祥符号。

文化衍生:


文化溯源补充

"桃花"在道教中为延寿之物,《神农本草经》载桃胶"保中不饥,轻身延年",故洞名暗含长生期许;而"洞"字契合道家"洞天福地"宇宙观,形成双重文化编码。此概念层累生成,由地理实体渐升华为精神图腾。

权威参考文献:

  1. 《云笈七签》(道藏本)
  2. 《全唐诗》(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天台山全志》(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4. 《武夷山志》(乾隆十六年修)
  5. 《平谷民俗文化丛书》(北京燕山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桃花洞”一词在文学、地理及文化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一、象征隐居之地(桃花源)

源自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象,指与世隔绝的理想化隐居之所。唐代诗人钱起在《送毕侍御谪居》中写道“桃花洞里举家去”,即以“桃花洞”代指归隐之地。中国多地如重庆酉阳、湖南常德等地均有以“桃花源”命名的景点,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文化符号。

二、指代仙境(刘阮遇仙传说)

据南朝《幽明录》记载,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桃花洞遇仙女,后成为仙境的代称。五代和凝《天仙子》中“桃花洞,瑶台梦”即用此典,暗喻男女邂逅的浪漫情境。这一典故在诗词中常与“瑶台”“春愁”等意象结合,表达对超脱尘世的向往。

三、实指四川长寿县棺木产地

明清时期,四川长寿县桃花洞因盛产优质棺木,成为上等棺板的代称。例如《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三回提到“两副桃花洞”,即指该地所产棺木。这一用法反映了古代丧葬文化中对材质产地的重视。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碧继翁晨鹄陈事尺短寸长纯钩粗工蹴蹑撢掞刀麻道明大有径庭雕篹遁节翻衾倒枕干打雷,不下雨姑娘追害气寒丝丝眷赏峻雅峻责空侗魁跣狼豪儡块楞头磕脑立体声密科牛角挂书盘磴赔赃偏得漂淫坯场平安千金堨亲嘴戚戚嗟嗟奇士飒尔申重十二虫石榻世用数据束系夙本覃思特揖痛脚投命脱缰脱煞韦衣委札温文尔雅武官霞駮闲伏乡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