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 man's merits or demerits can be finally judged only after his death]∶一个人一生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作出定论
盖棺公论定,不泯是人心。——《可斋续稿后·挽史鲁公》
(2) [make final judgement]∶现在常用来比喻对一时一事作出定论
在过去说来,她这个小命运已是被盖棺论定了
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明史·刘大夏传》:“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古称盖棺论定,观於此事,知盖棺犹难论定矣。” 马南邨 《燕山夜话·林白水之死》:“ 林白水 的一生,无论如何,最后盖棺论定,毕竟还是为反抗封建军阀、官僚而遭杀害的。”亦作“ 盖棺定论 ”。 明 吕坤 《大明嘉议大夫刑部左侍郎新吾吕君墓志铭》:“善恶在我,毁誉由人,盖棺定论,无藉於子孙之乞言耳。”
“盖棺论定”是一个汉语成语,指一个人的是非功过,需等到生命终结后才能得出最终结论。其核心含义强调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应基于完整的人生轨迹或发展过程,而非片面判断。以下从多个角度解析该词:
语义溯源
成语最早可追溯至《晋书·刘毅传》:“丈夫盖棺论方定。”意指人生成就需待生命结束才能定论。宋代文人陆游在《病起书怀》中亦用“盖棺论始定”表达类似观点,强调时间与完整性对评价的重要性。
现代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一个人的是非功过到死后才能做出结论”,既包含客观评价标准,也隐含避免过早评判的警示意义。例如巴金在《谈〈憩园〉》中写道:“盖棺论定,这个人一生不曾做过一件对人有益的事情”,展示该词在文学语境中的批判性使用。
用法特征
常见于历史评述、人物传记及社会事件讨论,如《汉语成语大词典》指出其多用于“对复杂人物或争议事件作出总结性评价”的场景。当代媒体在报道公众人物讣闻时,常以此成语作为价值评判的框架。
近义关联
与“终审判决”“尘埃落定”构成近义关系,但区别于后两者的结果确定性,“盖棺论定”更强调评价主体与时间维度的特殊性,如《成语源流考》所述:“此语暗含历史检验的必然性”。反义词“妄下雌黄”则凸显未完成态评价的轻率性。
“盖棺论定”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为:人死后才能对其一生的是非功过作出最终评价。以下是详细解析: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明史》或成语词典来源。
禀操补授草戚柴粟车蛤齿穷崇险辞诀大昊蝶粉蜂黄帝座反虞凤泊鸾飘幅轮斧斨耿怀构兵豪端回答弧菌嚼咽虀肠机局津埭净心蠲省巨奸举众珂佩啦呱酹祀凉观梨园行隆穹罗网贸买梅腮灭泯鸣官末如之何你们宁内凝严攀交篇语骈支潜绝然如散溃霜法刷子漱浣送勘鲜蹦活跳像姑衔土笑青吟翠小舞下台谢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