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阻的意思、遏阻的详细解释
遏阻的解释
亦作“ 遏岨 ”。阻止;拦住。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吕梁 在 离石县 西,今于县西歷山寻 河 ,并无遏岨。”《宛署杂记·志遗一》引 明 李时 《敕建永济桥记》:“每届夏秋,则众水漫流故道,运军遏阻,固不但褰裳濡轨而已。” ********* 《萍踪寄语》六六:“虽他们的具有‘千方百计’本领的‘父亲’,也难于遏阻这个狂澜了。”
词语分解
- 遏的解释 遏 è 阻止:遏止。遏制。遏抑。怒不可遏。 古同“害”:“无遏尔躬”。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阻的解释 阻 ǔ 险要的地方:“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拦挡:阻挡。阻隔。阻拦。阻力。阻挠。梗阻。劝阻。阻击。阻抑。阻滞。阻难(刵 )。阻塞(?)。 艰难:道阻且长。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
专业解析
“遏阻”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复合动词,由“遏”和“阻”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为通过强力手段制止或阻挡某种行为、现象的发展。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该词常用于描述对负面事物或趋势的主动干预。
从构词角度分析:
- “遏”(è)在《说文解字》中释为“止也”,《尔雅·释诂》进一步注解为“遏,止也。谓以逆相止”,强调通过逆向力量达到终止目的,例如《诗经·大雅》中“式遏寇虐”即用此意。
- “阻”(zǔ)在《广韵》中训作“险也,隔也”,《玉篇》引申为“碍也”,指通过设置障碍实现拦截效果,如《尚书·禹贡》中“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的“沮”通“阻”。
该词的使用语境具有以下特征:
- 对象侧重:多用于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等严肃场景,如“遏阻疫情扩散”“遏阻犯罪行为”(《人民日报》语料库典型用例)。
- 力度层级:相较“阻止”“妨碍”等近义词,隐含更强烈的强制性和系统性措施,例如《刑法》相关司法解释中强调“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必须依法遏阻”。
权威文献中,该词的近义词包括“遏制”“阻截”,反义词为“纵容”“放任”。在语义演变过程中,其军事术语色彩(如《孙子兵法》中“遏敌于外”)已逐渐泛化为通用书面语。
网络扩展解释
“遏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è zǔ,基本含义为阻止、抑制,指通过手段限制或控制某种行为或事物的发展。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核心释义:指用方法或力量阻止、拦截,常用于描述对不良行为或不利趋势的遏制。例如:“政府通过政策遏阻环境污染。”
2.详细说明
- 历史用法:该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如“吕梁在离石县西,今于县西歷山寻河,并无遏岨(阻)”,意为拦截水流。
- 现代应用:邹韬奋在《萍踪寄语》中用“遏阻”形容难以阻挡的社会趋势,如“父亲的本领也难遏阻这个狂澜”。
3.使用场景
- 语境范围: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表达,涉及阻止负面现象(如犯罪、疫情扩散)或控制自然力量(如洪水、疾病)。
- 近义词:阻遏、遏制、抑制(注:“阻遏”与“遏阻”含义相近,但“阻遏”更侧重物理性拦截,如“阻遏敌军”)。
4.示例参考
- 古籍例:明代李时《敕建永济桥记》提到“运军遏阻”,指军队拦截水流。
- 现代例:吴玉章在回忆录中称“革命潮流不可阻遏”,强调趋势的不可逆性。
“遏阻”强调主动干预以限制发展,既可用于具体行为(如拦截水流),也可用于抽象趋势(如社会问题)。其近义词“阻遏”更常见于现代汉语,但两者常可互换使用。
别人正在浏览...
哀哇百篇保身本榦本直炳烂漕臣长铳禅友炒地皮仇虏船到江心补漏迟篡盗大难的款地理图东声西击甘醪鼛鼛规仪花枝招展疆外角虫焦眉愁眼酵母交子讦谈径造筋头酒泉九曲珠峻极力本离剌门款面壁明心槃回判押清耳情由秋风扫落叶取人孺泣色类上槛烧地沙枣慑剉声训剩余式灋爽灵太浩同床共枕媮合苟从抟治挽掣雾鬣相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