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声训的意思、声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声训的解释

[use similar sound word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a new word] 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的方法

详细解释

(1).声威教化。《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不谋声训,而 楚 夏 移情。” 李善 注引 扬雄 《与桓谭书》:“望风景附,声训自结。” 张铣 注:“训,教也。言不作声誉教示而下人感其道德,已移情於善道矣。”《梁书·武帝纪中》:“今声训所渐,戎夏同风。”

(2).训诂学术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第一章第一节:“‘声训’的办法是采取同音的字或双声迭韵的字作为解释。”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声训是中国传统训诂学(解释词义的学问)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利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来解释另一个字(词)的意义。其核心在于通过语音的线索来探求词义的来源或命名理据。

以下是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声训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基本原理:

    • 声训,又称“音训”,是指用一个与被释词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的训诂方式。它基于古人对语言中“音近义通”现象的认识,认为词语的声音和意义之间存在某种内在联系。
    • 其操作公式通常是:A, B也。其中A是被释词,B是训释词,A与B在古音上必须相同或非常接近(如同音、双声、叠韵等关系)。例如:“仁者,人也。”(《中庸》),“仁”与“人”古音相近。
  2. 主要目的与作用:

    • 推求语源:这是声训最重要的目的之一。通过声音线索,试图解释事物为什么用这个字(词)来命名,揭示词义的来源或命名的缘由。例如《释名·释天》:“日,实也。光明盛实也。”试图用“实”来解释“日”的得名之由(取其光明盛满充实之意)。
    • 沟通同源词:声训常用于解释音义皆近、有共同来源的同源词之间的关系。例如《说文解字·一部》:“天,颠也。”认为“天”(至高无上)与“颠”(头顶)音义相关。
    • 解释词义:在缺乏更直接的同义词或定义式解释时,声训也作为一种释义手段。例如《论语·颜渊》:“政者,正也。”用“正”来解释“政”,点明了“政”的核心含义在于“端正”、“匡正”。
  3. 理论依据与局限性:

    • 依据:其理论基础是“声义同源”或“音近义通”的假说,认为在语言发生的早期,特定的语音形式可能与特定的意义范畴相关联。
    • 局限性:声训的运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训释者选择的音近词及其所赋予的意义联系,有时是合理的(反映了真实的同源关系或命名理据),但也常常带有主观附会、穿凿的成份,缺乏严格的科学验证。例如《释名·释疾病》:“癣,徙也。浸淫移徙处日广也。”这种解释就带有明显的联想和猜测性质。
  4. 在辞书中的应用与经典例子:

    •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字典,大量运用声训。如:“门,闻也。”(门是供人听闻内外动静的通道);“户,护也。”(户有保护、防卫的作用)。
    • 《释名》:东汉刘熙所著,是中国第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命名来源的词典,几乎全部采用声训。如:“山,产也。产生物也。”;“川,穿也。穿地而流也。”;“木,冒也。华叶自覆冒也。”。
    • 《尔雅》等:早期的训诂书如《尔雅》中也有零星的声训例子。

总结来说,声训是汉语训诂学中一种通过语音关联来解释词义、推求语源的重要方法。它在揭示词语间音义联系、探索命名理据方面有独特价值,是理解古代文献和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工具。然而,其解释的有效性需要结合古音学、文献佐证和现代语言学方法进行审慎评估。

参考文献来源:

  1.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可参考在线资源如:中华典藏网 [http://www.zhonghuadiancang.com/])
  2. 刘熙. 《释名》. 中华书局. (可参考在线资源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https://ctext.org/])
  3. 王宁. 《训诂学原理》.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阐述训诂方法,包括声训)
  4. 齐佩瑢. 《训诂学概论》. 中华书局. (经典训诂学著作,论述声训原理与实例)
  5.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 (包含对声训现象的研究与批评)

网络扩展解释

声训是训诂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其核心是通过语音关联解释词义并追溯语源。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本质

声训又称“音训”,指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解释词义,以揭示词语的命名原由或语义来源。例如《易经》中“乾,健也”“坤,顺也”,即通过语音联系“乾”与“健”、“坤”与“顺”建立词义关联。

2.主要功能

3.语音关联类型

声训包含四种语音关系:

4.历史发展与应用

5.学术意义与局限

声训为词源学、语源学奠定基础,但因过度依赖音义关联,部分解释存在主观臆断,需结合其他训诂方法验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或声训分类,可参考《释名》《说文解字》等经典训诂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暴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诐谒擘窠勃然作色逋刻长长撤火雠国单干户黨駢嘀嘀咕咕噩神伏特加概述好家伙诃谯虹彩槐龙慌慌急急悔惧昏聩无能精诚所至精粗精度敬分镜囊镜清颈圈旷略礼饩攀鸿匹庶巧干七录侵媟穷愁遒美全生曲尽其妙呿呀柔缓软着陆乳钟深根固蒂神意自若诗啓事效碎车虫锁孔泰龟探勘婷娉头鹅侂生吐眩问聘吴耿无辜小范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