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相訾的意思、相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相訾的解释

相互诋毁、非议。《庄子·天下》:“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元史·李德辉传》:“况復军政不一,相訾纷纷,朝夕败矣,岂能成功哉!” 明 方孝孺 《送梁宏省亲还广东序》:“而自私之人,犹窃窃相訾不置,何其甚惑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相訾”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为“相互指责、诋毁”。“相”表交互关系,“訾”本义为诽谤、非议,《说文解字》释“訾”为“訾訾,不思称意也”,段玉裁注称“訾者,毁贤者谓之訾”。该词在古汉语典籍中的具体呈现可参考以下解析:

一、词义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有亡而无疾,颂而无讇,谏而无骄。怠则张而相之,废则扫而更之,谓之社稷之役”郑玄注“相,谓示其辅佐之方。若言‘无訾’者,谓不得相毁訾”,此处“訾”已含非议之意。清代朱彬《礼记训纂》进一步指出“相訾乃失礼之甚”。

二、语用特征

在具体使用中多指人际间的恶性攻讦,如明代王廷相《慎言·君子》所述“君子以道相友,小人以利相訾”,强调其行为违背道义。该词常见于描述士人交往失范状态,如《宋史·选举志》载科举舞弊现象时,用“相訾以利”形容考生为私利互相贬损。

三、现代应用

当代《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将该词列为“互相诋毁”的书面用语,标注为历史词。在语言实践中,该词多出现于学术考辨场景,例如文献学领域讨论古籍校勘争议时,会用“历代注家相訾甚烈”描述不同版本支持者的激烈争论。

参考资料:

  1. 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本
  2. 中华书局《礼记正义》郑玄注
  3. 商务印书馆《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册

网络扩展解释

“相訾”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释:

1. 基础释义
“相訾”指相互诋毁、非议,强调双方在言语或行为上的互相指责与攻击。其中“訾”本意为诋毁、贬损(如《韩非子》中“訾”表否定、批评),而“相”则体现双向性。

2. 文献引证

3. 综合解析
该词多用于描述人际、学派或政治群体间的矛盾冲突,含较强贬义,暗示非理性的对立状态。其核心在于“相互性”,需双方或多方参与,而非单方面指责。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古籍用例,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庄子》《元史》原文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安蓝八股文搬铺保价贬职表次博弈论簿钞参术长少肠痈出胎疵垢涤雅断袖之癖对不住罣罳孤国过厅合骨虹旌訇磕红弦呴犁湖候禽画桥校书部基金会铠曹可擦擦濂溪灵丝临机鹭鸶藤律尺瞒上不瞒下绵连命材南明钦鸮裘绂荣伍肉鼓吹睿哲若夫伤秏升除神武军世谛水鸟碎霜隼质題本帖黄題名録亭亭当当头套温诚物竞小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