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抟土为砖。《晏子春秋·谏下四》:“ 景公 令兵摶治,当臈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 王念孙 《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一》:“案‘治’者,甎也,‘摶治’,谓摶土为甎。”
“抟治”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抟治”意为“抟土为砖”,即通过揉捏、塑形泥土制作砖块的过程。其中:
该词出自《晏子春秋·谏下四》中的记载:“景公令兵抟治,当臈冰月之间而寒,民多冻馁,而功不成。”
文中描述齐景公在寒冬命令士兵制砖,但因天气严寒导致百姓受冻且工程失败,侧面反映了古代劳动场景的艰辛。
清代学者王念孙在《读书杂志·晏子春秋一》中进一步考证:“案‘治’者,甎也,‘抟治’谓抟土为甎。” 这一解释明确了“治”在此处的通假用法,并佐证了词义。
现代语境中,“抟治”已非常用词汇,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特定历史场景的表述。其核心语义可扩展为“通过手工塑形制作器物”的过程,但需结合具体文献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晏子春秋》原文或王念孙的训诂著作。
抟治(tuán zhì)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形容人们对疾病或问题的治疗或解决。
抟治的拆分部首是手(扌)和巾(巾),它的总笔画数是12画。
抟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疗文献和民间传统。抟指的是通过用手揉搓等方式进行治疗,治表示病症的医治。结合起来,抟治表示通过手法来治疗疾病或解决问题。
抟治的繁体字为摶治。
在古代,抟治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大致上与现代写法相似。
1. 医生用抟治的方法帮助病人缓解了疼痛。
2. 这种药物对于抟治神经痛非常有效。
3. 抟治问题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
抟舆(指用手推动车辆)
抟扶(指用手搀扶)
医抟(指医学治疗方法)
揉治、按摩、推拿
恶化、加重、无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