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得其所宜。《管子·内业》:“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 尹知章 注:“以智安物,物皆得宜。”一说“果”当作“毕”。参阅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管子八》“果得”。
(2).如果能够。《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我东人 安家 父子曾説,果得见着姑娘,亲来拜谢。”
“果得”在现代汉语中属于文言遗留用法,其释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实词组合义
作为动补结构时,指“通过行动最终获得”。如《淮南子》中“探渊者知千仞之深,县绳之数也,故可果得也”,此处“果”表结果,“得”指获得,合指通过测量方法最终掌握深度。
副词性连用
在假设复句中构成“如果得到”的省略表达,见于宋代文献《朱子语类》:“果得圣贤之遗意,虽万里可通也”,此处“果”表假设,“得”指获得。
佛经特殊用法
《大智度论》汉译本中,“果得”特指通过修行证得果位,如“阿罗汉果得者”,此用法具有宗教哲学语境特殊性。
主要参考资料:
“果得”是一个中文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并有一个特殊用例:
得其所宜
指事物通过智慧或合理方式达到适宜的状态。
源自《管子·内业》中的“德成而智出,万物果得”,意为德行完善后智慧显现,万物各得其所。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提出“果”可能通“毕”,强调完全实现适宜状态。
假设连词:如果能够
用于表达假设条件,常见于古汉语。例如《儿女英雄传》中的“果得见着姑娘,亲来拜谢”。
特殊语境中的“果然”
在清代纪昀《河中石兽》的“果得于数里外”中,“果得”表示“果然找到”,此处“果”为副词,强调结果与预期一致。不过这一用法仅见于特定文本,权威性较低。
提示:
霸头倍百倍常倍道而行鷩冕参杂穪量臣司驰命齿年宠信出壳村措大瘩背骀背当家立纪盗臧敌王所忾方雅番教繁文缛节辜恩负义龟步鬼魅过事豪占河章惊避纠案酒中趣掘窖堪舆家拉杀立待玲珑透漏琳观纶掖蒙巾秘珍默究年衰岁暮啮龁飘焉千金一壶乾薪七庙略肉身茹笔升官图生禄缩印谈理特将庭争退寻拖地锦尪劣痿痿羸羸温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