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议论严正刚直。 宋 李纲 《论节义》:“﹝ 颜真卿 ﹞其后归朝,峭论鯁议,为奸臣所挤,殞於贼手。”
“峭论鲠议”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指议论严正刚直,形容言辞尖锐、立场坚定的辩论或讨论。
组合后强调辩论时言辞锋利且立场刚正不阿。
出自宋代李纲《论节义》:
“[颜真卿]其后归朝,峭论鲠议,为奸臣所挤,殒于贼手。”
此处以唐代名臣颜真卿为例,描述他因直言进谏而遭排挤,最终被害。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语境或历史背景,可参考《论节义》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查字典)。
《峭论鲠议》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探讨问题时言辞严整,辩论言之有物有力,使人信服。通常用来形容论述有力、观点鲜明、言辞犀利的文章或演讲。
《峭论鲠议》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山”、“讠”、“鱼”、“言”、“目”五个部首。其中,“山”和“鱼”均为独体字,没有再拆分的部首。它们的笔画数分别为3画、2画、15画、5画、5画。
“峭论鲠议”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杂剧观止》一书中,成为后来的成语固定用法。在繁体字中,词语“峭”通常被写作“嶠”,具有相同的意义。
古时候,《峭论鲠议》的三个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其中,“峭”字的古代写法为“嶠”,它的上方加了一个“山”字头,并且崭字的中间竖直笔画比现代写法更长;“鲠”字的古代写法为“鮯”,它的下方连接部分是“毛”而不是“鱼”的图像;“议”字的古代写法为“訑”,它的上半部分是“谢”字的形状。
他在演讲中峭论鲠议,声音洪亮有力,引发了台下观众的强烈共鸣。
- 峭立:形容山峰高耸挺拔。
- 鲠直:形容筋骨或直立的姿势坚硬而挺拔。
- 鲠视:形容目光坚定而锐利。
- 辩论激烈
- 论点有力
- 言之有物
- 空泛无力
- 含混不清
- 弯曲模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