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损其容貌。《国语·鲁语下》:“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无搯膺,无忧容。” 韦昭 注:“瘠色,毁瘠之色也。”
“瘠色”是一个古典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因过度悲伤或疾病导致的面容憔悴、消瘦。以下是详细解释:
“瘠色”读作jí sè,意为“损其容貌”,指因哀伤、病痛等导致的外貌消瘦或面色憔悴。例如在丧礼中,过度悲痛可能使人呈现“瘠色”。
该词最早见于《国语·鲁语下》的记载:“二三妇之辱共先者祀,请无瘠色,无洵涕,无搯膺,无忧容。” 韦昭注:“瘠色,毁瘠之色也。”
此处强调在祭祀时,妇女需克制悲伤情绪,避免因过度哀痛而显露憔悴之态。
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丧礼、疾病或长期忧思后的外貌变化,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例如:“居丧期间,他形容瘠色,令人不忍直视。”
总结来看,“瘠色”是一个古典语境下的专有表述,需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其情感与身体的双重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国语》及韦昭注疏。
《瘠色》一词形容衰弱、憔悴的颜色。通常用来描绘皮肤黯淡、萎缩或者土黄色的情况。
《瘠色》的拆分部首是疒(疔病部首),总笔画数为14画。
《瘠色》一词由“瘠”和“色”组成。
“瘠”是指瘦弱、憔悴、肌肉萎缩的状态。
“色”在此表示颜色,特指肤色。
《瘠色》的繁体写法为「瘠色」。
《瘠色》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变化。
1. 她病倒后,脸色一天比一天更加瘠色。
2. 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皮肤呈现瘠色。
3. 这幅画用了大量冷色调,烘托出主题人物的瘠色形象。
1. 营养瘠缺
2. 瘠土
3. 瘠薄
苍白、黯淡、憔悴
红润、鲜亮、健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