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酒豆肉的意思、觞酒豆肉的详细解释
觞酒豆肉的解释
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觴酒豆肉”泛指饮食。《礼记·坊记》:“觴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次。” 汉 桓宽 《盐铁论·褒贤》:“高瞻下视,絜言污行,觴酒豆肉,迁延相让。” 清 汪琬 《孝贞女墓志铭》:“始则膏泽不御,觴酒豆肉不尝。”
词语分解
- 觞酒的解释 杯酒。《韩非子·十过》:“酣战之时,司马 子反 渴而求饮,竖 穀阳 操觴酒而进之。”
- 豆肉的解释 指一豆所盛之肉。《礼记·坊记》:“觴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齿。”《国语·吴语》:“在孤之侧者,觴酒、豆肉、簞食,未尝敢不分也。”
专业解析
"觞酒豆肉"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非常简单、粗陋的饮食,常用来形容生活简朴或待客微薄。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 字词本义解析
- 觞 (shāng): 本义指古代盛酒的器皿,即酒杯或酒壶。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以酒饮人”或“进酒”。
- 酒 (jiǔ): 指酒水饮料。
- 豆 (dòu): 本义指古代一种盛放肉食或其他食物的高足器皿,形状类似高脚盘。在这里代指盛放在豆器中的食物。
- 肉 (ròu): 指肉类菜肴。
因此,“觞酒豆肉”字面意思就是“一杯酒、一豆肉”,形容饮食非常简单、量少,仅能满足最基本的需求。
二、 成语释义与用法
- 释义: 泛指粗劣简薄的饮食或微薄的款待。
- 用法: 该成语通常带有谦逊或形容简朴的色彩。
- 谦逊用法: 常用于自谦,表示自己准备的酒食菲薄,招待不周。例如:“条件有限,只能以觞酒豆肉相待,还请见谅。”
- 形容简朴: 用于描述某人生活节俭朴素,不追求奢华。例如:“老先生一生清贫,觞酒豆肉,怡然自得。”
- 近义词: 粗茶淡饭、箪食瓢饮
- 反义词: 山珍海味、钟鸣鼎食、酒池肉林
三、 出处与典故
“觞酒豆肉”的构词方式和含义,源于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制度。“豆”作为礼器,在《周礼》、《仪礼》、《礼记》等典籍中频繁出现,规定了不同等级和场合下使用豆的数量和所盛食物。成语虽非直接出自某部具体典籍的固定词组,但其意象组合生动体现了古代对简朴饮食的描述。
- 其思想内涵与儒家提倡的节俭美德相契合。
- 类似表达可见于描述古人安贫乐道或待客谦辞的语境中。
四、 文化内涵
这个成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节俭、反对奢靡的价值观念。它不仅是描述物质生活的简单,也蕴含着一种不慕奢华、安于清贫的精神追求。即使在物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内心的满足和待客的真诚。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丰富、释义最权威的大型语文工具书之一,对“觞酒豆肉”有明确收录和解释。
- 《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作为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其对常用成语的释义具有标准参考价值。
- 《辞源》 (商务印书馆): 侧重探求词语的古义和来源,对于理解“觞”、“豆”等古器物在成语中的含义很有帮助。
- 《礼记》: 作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礼记》详细记载了古代的礼仪制度,包括饮食礼仪和器皿使用(如豆),是理解“觞酒豆肉”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献依据。
网络扩展解释
“觞酒豆肉”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
- 觞:古代盛酒的器皿(类似酒杯)。
- 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
- 酒与肉:代指饮食中的饮品和菜肴。
因此,成语字面指“酒器中的酒和豆器中的肉”,合称泛指饮食。
2.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礼记·坊记》:“觞酒豆肉,让而受恶,民犹犯次。”,意为即使谦让粗劣的饮食,民众仍可能逾越礼制。
- 后世文献如汉代《盐铁论》和清代汪琬的《孝贞女墓志铭》中也有引用,如“觞酒豆肉不尝”形容生活简朴。
3.用法与扩展含义
- 泛指饮食:多用于描述日常或礼节性饮食场景。
- 宴会象征:因觞、豆为宴饮器具,也可借指宴席的丰盛与礼仪。
- 语法功能:作主语、宾语或定语,如“膏泽不御,觞酒豆肉不尝”。
4.文化内涵
- 反映古代饮食礼制,强调器物与礼仪的关联性。
- 蕴含儒家“礼让”思想,如《礼记》中通过饮食探讨社会规范。
该成语以器物代指饮食,既具象化地描绘了古代餐饮场景,又承载了礼仪文化和社会规范的内涵。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原文或相关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抱木博号玻璃板不忒布帷彩幡辰纬挫过典坟电迈地理家东吴肥沃芬飶纷扰分桃断袖高赀更仆难尽贡脓何居花岗岩头脑踝骨化学性质鹄仓坚滑较少儆急禁廷酒臭絶巘刊修口气旷疏愦眊镰仓幕府猎鹰令人注目龙伯逻逮买田阳羡民主秘校牛听弹琴撇末峭逼侵淫齐山三命而俯僧舍声东击西使费贳死室宿贪主天无绝人之路文舆卧酪五黄六月小微析骨而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