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梆锣的意思、梆锣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梆锣的解释

梆子和铜锣。报更的响器。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保甲·守御救援》:“每晚各街拨派户丁五人,持梆锣器械,往来巡逻,按更次鸣锣敲梆,直至天明。”《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可奈墻外是梆锣聒噪,堂上是人语喧哗,再也莫想睡得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梆锣"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特质的复合词,由"梆"与"锣"两类传统打击乐器组合而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层次:

一、基本释义 梆指"用硬木或竹制成的中空响器",通过敲击发声;锣指"铜制圆盘形打击乐器",二者组合后特指中国传统戏曲、民间活动中成套使用的节奏乐器组合。这种组合常见于北方戏曲伴奏,如河北梆子、豫剧中均有梆锣并用的记载(《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二、历史渊源 据《中国音乐史》(杨荫浏著)考证,梆锣组合起源于宋元时期的勾栏瓦舍,初期作为流动艺人的报时工具,后逐渐演变为戏曲伴奏的重要声部。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夜戏以梆定更,锣示节"的描述,印证了其历史功能演变。

三、使用场景

  1. 戏曲伴奏:在梆子腔系剧种中,梆子掌控基本节奏单位,锣则负责段落转折,形成"梆定板眼,锣开场面"的声效体系(《民族音乐概论》)。
  2. 民俗活动:北方社火、庙会等场合常用梆锣组合营造热闹氛围,山西晋中地区至今保留着"梆锣开道"的迎神仪式。
  3. 更报制度:清代《燕京岁时记》载有"击梆鸣锣,巡夜报时"的旧俗,体现其社会治理功能。

四、文化意义 该词承载着中国声律美学的双重特性——梆声清脆表"阳",锣鸣浑厚示"阴",二者交融体现传统哲学中的阴阳调和思想。现代语境中,"梆锣"常借喻为事物配合的典范,如《人民日报》文化评论曾用"乡村振兴需如梆锣和鸣"作喻。

网络扩展解释

“梆锣”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意义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梆锣(拼音:bāng luó)指两种传统响器——梆子和铜锣的组合。它主要用于古代夜间报更或巡逻时发出警示信号。

二、详细解释

  1. 构成与功能

    • 梆子:木制打击乐器,敲击时发出清脆响声;
    • 铜锣:金属打击乐器,声音洪亮。
      两者结合使用时,通过不同节奏传递特定信息,如报时、巡逻警示等。例如清代文献记载,每晚由专人持梆锣巡逻,“按更次鸣锣敲梆”以维持治安。
  2. 使用场景

    • 报更:古代城市夜间通过敲击梆锣划分更次(如“一更天”“二更天”);
    • 巡逻:清代保甲制度中,巡逻队携带梆锣作为警示工具,兼具驱赶盗贼的作用。

三、文献出处

该词可见于《福惠全书》《儿女英雄传》等古籍,例如《福惠全书·保甲·守御救援》详细描述了梆锣的使用规范。

四、其他说法辨析

部分资料(如)提到“梆锣”为成语,比喻“响亮声音或轰动行为”。但此解释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引申义或误传,建议以传统释义为主。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典或清代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鳌洲半千饱和点保氏编辑程序边图不暨不停当财实澹漾笛床顶天踵地趸售放年学附尾扶与感恩珠滚凳酣兴合环闳丽画工狐死兔泣解铃戒杀军牢阃范厘饬凌晓流比论伦面临渺茫灭沉碾碎鸟火千古扦手轻荷弃屣缺少如手如足商行设谋世国石牌楼霜缯束紒蒜泥探照灯铁什投隙抵罅罔利王旨顽阳五云浆详典衔揭闲约心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