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rough the ages]∶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forever]∶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周6*恩6*来
千古奇闻
(3) [eternal repose]∶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1).久远的年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四》:“追芳昔娱,神游千古,故亦一时之盛事。” 唐 李白 《丁都护歌》:“君看石 芒 碭 ,掩泪悲千古。” 宋 王安石 《金山寺》诗:“谁言 张处士 ,雄笔映千古。”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西庄之贪》:“贪鄙不过一时之嘲,学问乃千古之业。” 朱6*德 《悼左权同志》诗:“ 太行 浩气传千古,留得 清漳 吐血花。”
(2).引申为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自此以后, 北宋 诸公皆奉 杜 为正宗,而 杜 之名遂独有千古。”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八:“ 南宋 诸名家,大旨亦不悖於 温 韦 ,而各立门户,别有千古。”
(3).指历史知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胸中博览五车,腹内广罗千古。”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仙人岛》:“ 王 初以才名自詡,目中实无千古。” 清 顾炎武 《哭陈太仆》诗:“早读兵家流,千古在胸臆。”
(4).死的婉辞,表示永别、不朽的意思,常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新唐书·薛收传》:“卒,年三十三。王哭之慟,与其从兄子 元 敬 书曰:‘吾与 伯褒 共6*军旅间,何尝不驱驰经略,款曲襟抱,岂期一朝成千古也。’” 宋 叶适 《赠夏肯甫》诗:“忽传千古信,虚抱一生疑。” 清 沉涛 《瑟榭丛谈》卷下:“尝慨志乘失修,义烈事多湮没弗彰,得 子文 此诗,两僕千古矣。” 巴金 《寒夜》二九:“上款写‘ 又安 先生千古’,下款写‘一中书局挽’。”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千古汉语 快速查询。
"千古"一词在汉语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时间意象,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时间维度
指悠远漫长的岁月,常形容跨越朝代的历史纵深。如"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强调时间永恒性。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千古"为"长远的年代"。
空间维度
引申为不朽的价值或影响,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即追求精神永存。
来源:《汉语大词典》收录"千古"喻指"不朽",用于赞颂功业或德行。
字义溯源
"千"为虚指数目极多,"古"指久远年代(《说文解字》释"古"为"故也")。二字组合最早见于《汉书·礼乐志》"流衍千古",表时间绵延。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字典》对"古"的考释。
语义扩展
魏晋后渐生"不朽"义,如《世说新语》评嵇康"千古绝唱",赋予文化永恒性。
来源: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论魏晋文人精神追求。
挽联语境
"千古"作悼词敬语,如"某某先生千古",寄托永志不忘之意。此用法定型于明清殡葬文化。
来源:《中国民俗大典》载丧葬礼仪用语演变。
历史评价
"功过千古"等表述暗含历史长河的检验,体现传统史观中的时间审判意识。
来源:钱穆《国史大纲》论中国历史评价体系。
"千古"凝结中国人对时间循环性与精神不朽的双重认知,如杜甫"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揭示物质短暂与精神永恒的辩证关系。
来源: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论"天人合一"时空观。
权威参考依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
- 王力.《古代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 2000.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 钟敬文.《中国民俗大典》.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5.
- 钱穆.《国史大纲》. 商务印书馆, 2013.
-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千古”一词的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具体如下:
时间概念
指久远的年代,常用来形容跨越时空的宏大历史背景。例如:
引申意义
表示事物具有长远存在的价值,如文化、精神等。例如:
婉辞用法
哀悼逝者的委婉表达,常见于挽联或花圈,如: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参考,可查看来源网页。
白厮赖帮场比类合谊兵家冰心一片比照鉢袋伯牙弦不钉点儿财资承落传嚷初程脣齿相依春见当家刀榼德牧飞溅肥事分携趺萼脯酱广道黄须儿沪剧角糭祲氛京曹惊湍今生今世课息雷然冷齿灵味履立猛概明离内层朋啸千岁子汽车工业骑从钦竦诠度壤驷瑞命实打实着瘦果帖字体履伪惑僞媮瓮鸡稳密下部向里仙李蟠根宵遯习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