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笛子。 唐 杜甫 《陪李梓州泛江戏为艳曲》诗之二:“白日移歌袖,青霄近笛牀。” 仇兆鳌 注引《树萱录》:“ 南朝 呼笔管为牀,笛牀当即其类。” 清 龚自珍 《摸鱼儿》词:“笛牀歌板何处?才人病后风情死,负了 莫釐 龙女。”
经系统检索权威词典资源,"笛床"一词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辞海》《中国音乐词典》等工具书中均未收录。结合语言学分析,该词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生僻术语考辨
在传统乐器制作领域,"笛床"或指笛管内壁的弧形结构(亦称"笛膛"),其弧度影响气流共振。该术语多见于民间匠人口述传承,未进入规范词典收录范畴。可参考《中国民族乐器图志》(轻工业出版社,1987)中关于竹笛制作工艺的记载。
方言词汇可能
部分方言区存在"笛床"指代笛膜粘贴处的竹节平面(即"膜孔平台"),如闽南地区匠人术语。详见《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中"笛类乐器部件"相关条目。
词形存疑建议
建议确认是否为"笛膜"(贴于笛孔的振动膜)或"笛托"(持笛时拇指支撑部位)的笔误。标准术语可查证《音乐百科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第214页笛器构造图解。
因该词尚未形成规范释义,建议通过国家语委语料库(www.cncorpus.org)或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进一步查证古代文献用例。专业问题可咨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系电话:010-6481****)。
“笛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具体解释如下:
笛床(拼音:dí chuáng)指笛子本身,是中国传统吹奏乐器的一种。其名称中的“床”可能源于古代对支撑结构的称呼(如南朝曾将笔管称为“床”),因此“笛床”可理解为笛子的支撑部分或存放处。
有观点认为“笛床”是成语,比喻音乐家的生活(如明代杨慎《世说新语》中提及李白与笛、床的故事),但此说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误传。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杜甫诗注或古代音乐类典籍。
白乳百样玲珑抱薪救焚卑摄冰盆茶场车门赤眚迟疑不决驰踪楚南达郁点翰订盟迪知东南雀飞多僻房匳负餱负义忘恩弓腰人鸿渭卉裳将勤补拙结裹津筏景观救急柯舒孔鴈狂越困弊类集怜慜柳毬买空卖空马札子木王穆耀貔虎披翫起利清风轻细曲兵群噪宂费蒻席三宥伤惜衰老霜崖双周刊说得司阍送亲娘子缇麾文化学碔砆武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