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梆鑼的意思、梆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梆鑼的解釋

梆子和銅鑼。報更的響器。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守禦救援》:“每晚各街撥派戶丁五人,持梆鑼器械,往來巡邏,按更次鳴鑼敲梆,直至天明。”《兒女英雄傳》第三四回:“可奈墻外是梆鑼聒噪,堂上是人語喧嘩,再也莫想睡得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梆鑼"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特質的複合詞,由"梆"與"鑼"兩類傳統打擊樂器組合而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層次:

一、基本釋義 梆指"用硬木或竹制成的中空響器",通過敲擊發聲;鑼指"銅制圓盤形打擊樂器",二者組合後特指中國傳統戲曲、民間活動中成套使用的節奏樂器組合。這種組合常見于北方戲曲伴奏,如河北梆子、豫劇中均有梆鑼并用的記載(《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二、曆史淵源 據《中國音樂史》(楊蔭浏著)考證,梆鑼組合起源于宋元時期的勾欄瓦舍,初期作為流動藝人的報時工具,後逐漸演變為戲曲伴奏的重要聲部。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夜戲以梆定更,鑼示節"的描述,印證了其曆史功能演變。

三、使用場景

  1. 戲曲伴奏:在梆子腔系劇種中,梆子掌控基本節奏單位,鑼則負責段落轉折,形成"梆定闆眼,鑼開場面"的聲效體系(《民族音樂概論》)。
  2. 民俗活動:北方社火、廟會等場合常用梆鑼組合營造熱鬧氛圍,山西晉中地區至今保留着"梆鑼開道"的迎神儀式。
  3. 更報制度:清代《燕京歲時記》載有"擊梆鳴鑼,巡夜報時"的舊俗,體現其社會治理功能。

四、文化意義 該詞承載着中國聲律美學的雙重特性——梆聲清脆表"陽",鑼鳴渾厚示"陰",二者交融體現傳統哲學中的陰陽調和思想。現代語境中,"梆鑼"常借喻為事物配合的典範,如《人民日報》文化評論曾用"鄉村振興需如梆鑼和鳴"作喻。

網絡擴展解釋

“梆鑼”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意義可歸納如下:

一、基本含義

梆鑼(拼音:bāng luó)指兩種傳統響器——梆子和銅鑼的組合。它主要用于古代夜間報更或巡邏時發出警示信號。

二、詳細解釋

  1. 構成與功能

    • 梆子:木制打擊樂器,敲擊時發出清脆響聲;
    • 銅鑼:金屬打擊樂器,聲音洪亮。
      兩者結合使用時,通過不同節奏傳遞特定信息,如報時、巡邏警示等。例如清代文獻記載,每晚由專人持梆鑼巡邏,“按更次鳴鑼敲梆”以維持治安。
  2. 使用場景

    • 報更:古代城市夜間通過敲擊梆鑼劃分更次(如“一更天”“二更天”);
    • 巡邏:清代保甲制度中,巡邏隊攜帶梆鑼作為警示工具,兼具驅趕盜賊的作用。

三、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福惠全書》《兒女英雄傳》等古籍,例如《福惠全書·保甲·守禦救援》詳細描述了梆鑼的使用規範。

四、其他說法辨析

部分資料(如)提到“梆鑼”為成語,比喻“響亮聲音或轟動行為”。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或誤傳,建議以傳統釋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清代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半掩門兒保民官備善編程式鳔清嘈閑白夾冊奏讒舌蟲邪怆思傳經川原啜狗尾蹈抃達業得按典傳點鬼火方帳樊盧夫離高豔寒芽火記鬋髻九裡香隽德坤極醪糟律典埋羹太守買庸慢慠蜜餌沐金尼童子配奏痞積平善貧罄鄱陽湖遷跸千社氣吼情熟輕妝觑邊群賢畢集容放鋭筆辱污上先馊主意天保九如土藏頑瞽下不來台嫌貧愛富先意承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