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缯的意思、霜缯的详细解释
霜缯的解释
喻白色轻柔的云雾。 宋 范成大 《祁门》诗:“溪藤卷霜繒,山骨琢紫玉。”
词语分解
- 霜的解释 霜 ā 附着在地面或植物上面的微细冰粒,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霜降。霜冻。霜序(指深秋季节)。霜秋。霜期。霜天。 像霜一样的东西:柿霜。西瓜霜。 形容白色:霜鬓。霜刃。霜锋。
- 缯的解释 缯 (繒) ē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缯纩(丝织品和丝绵的合称)。缯彩。 缯 (繒) è 捆,扎:把这根竿子缯好。 笔画数:; 部首:纟;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霜缯"是一个较为古典且富有文学色彩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以从字面义和比喻义两个层面理解:
-
字面义:
- 霜: 指接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在地面或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常呈白色、薄片状。在文学中常象征白色、寒冷、洁净或高洁。
- 缯: 古代对丝织品的总称,泛指丝绸、绢帛。
- 组合义: 因此,“霜缯”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像霜一样洁白、轻薄、带有凉意的丝织品。它直接描绘了一种丝织物的视觉(洁白如霜)和触觉(轻薄凉爽)特性。
-
比喻义(常见于古典诗文):
- 在文学作品中,“霜缯”常被用作比喻,用来形容那些具有类似“霜”和“缯”特性的自然或人造事物。最常见的比喻对象是:
- 白云: 形容白云轻薄、洁白、飘渺的状态,如同铺展开的洁白丝绸。例如,唐代诗人李贺在《追赋画江潭苑四首》中就有“白骑 踏烟来”之句(“白骑”常被解作白云,其形态被想象为“霜缯”所制)。
- 素绢/白练: 本身就是丝织品,用“霜缯”形容更强调其洁白无瑕、质地精良。
- 其他白色轻薄之物: 如洁白的薄纱、晨雾等,只要符合洁白、轻薄、微凉(或给人清凉之感)的特点,都可能被喻为“霜缯”。
“霜缯”的核心意象是洁白、轻薄、清凉的丝织品。在实际运用中,尤其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更常作为一种生动形象的比喻,用以描绘白云或其他洁白轻盈之物的形态和质感,带有清冷、高洁、飘逸的审美意蕴。
引用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丰富、释义最权威的大型工具书之一,对“霜缯”等古典词汇有详细考释。其释义通常包含字源、本义、引申义及书证。可参考其相关条目。
- 《全唐诗》(彭定求等编): 作为收录唐代诗歌最全的总集,是查找“霜缯”等词汇在古典文学中实际运用(如李贺诗)的权威来源。例如卷三百九十一李贺《追赋画江潭苑四首》其一。
- 《说文解字》(许慎撰): 作为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是理解“霜”、“缯”单字本义的基础权威著作。其中,“缯,帛也”(卷十三上•糸部),“霜,丧也,成物者”(卷十一下•雨部)。
网络扩展解释
“霜缯”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因语境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解释:
1.字面本义与比喻用法
“霜”指霜冻形成的冰晶,“缯”为丝织品,合称“霜缯”字面意为“像霜一样细腻冰凉的丝绸”。在诗词中常用来:
- 形容丝织品:突出其轻盈、光滑的质地;
- 比喻清冷氛围:如心情凄凉、环境萧瑟,体现古人对自然与情感的细腻关联。
2.喻指白色云雾或自然景象
宋代范成大《祁门》诗中的“霜繒”(“繒”同“缯”),将山间白色轻柔的云雾比作霜缯,扩展了其意象,用于描绘自然景物的素净美感。
3.可能的误用或异读
部分来源(如)将其标注为成语“霜缯(shuāng líng)”,解释为“天寒地冻、万物凋零的景象”。此释义与主流用法差异较大,可能是对“霜凌”或类似词汇的误写,需结合上下文谨慎使用。
“霜缯”的核心含义围绕“霜”的清冷特质与“缯”的丝织属性展开,既可指实物,亦可作为文学比喻。使用时需注意语境,优先参考经典文献或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参俪超前陈弊笞榜抽泣大半拉殚乏倒杖大事记丢心落意冬温夏清豆乳敦厉风和日丽封建余孽讽职扶弱抑强橄榄绿色果刑信赏合成词缓急还源唿噜讲说解析几何急刻紧健禁身酒肉兄弟军镇拒闉口巴巴老巴巴连手灵醒戾园谩藏诲盗闷打颏闷吐妙工辟匿切贴祛治神明认屐散财三迁之教声容尸虫逝世势友讼駮蒐獮瘫坐同极通意颓零涂苏晚夜委法舞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