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饱的意思、顿饱的详细解释
顿饱的解释
谓一下子吃饱。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尊生》:“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穀气长存。”
词语分解
- 顿的解释 顿 (頓) ù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叩,跺:顿首再拜。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疲乏:困顿。劳顿。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
- 饱的解释 饱 (飽) ǎ 吃足了,与“饿”相对:饱餐。饱暖。 足、充分:饱满。饱和。饱学(学识丰富)。饱含。饱览。饱受。一饱眼福。 鼓饥饿 笔画数:; 部首: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顿饱”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部分地区(如山东、河北、东北等地)的口语中使用,其核心含义是指一次性吃饱、吃足,达到饱腹的状态。它强调的不是日常规律的进食,而是指一顿饭就吃得非常饱,甚至有时带有“一次性解决饥饿”或“难得吃饱一次”的意味。
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面与核心释义:
- 顿: 在此处作量词,指“一次”或“一顿(饭)”。
- 饱: 指肚子满足,不饥饿的状态。
- 顿饱: 合起来就是指“一顿饭就吃饱了”、“一次就吃得很饱”。它描述的是通过一次进食行为就达到了饱腹的结果。
-
用法与语境:
- 强调一次性吃饱: 常用于描述在特定情况下,一顿饭就吃得非常饱足,满足了食欲。例如:“今天这顿饭吃得真顿饱!”(意思是这顿饭吃得非常饱)。
- 隐含对比或难得之意: 有时会隐含与平时吃得不够饱或食物不足的情况进行对比,带有“难得吃这么饱一次”的意味。例如:“过年了,终于能吃顿饱饭了。”(平时可能吃得一般或不够,过年才能一次吃饱吃好)。
- 描述结果状态: 它描述的是吃完饭后达到的饱腹状态。例如:“撑着了,这顿吃得忒顿饱了。”(这顿饭吃得实在太饱了,都撑着了)。
- 常与“吃”搭配: 最常见的用法是“吃顿饱(饭)”。
-
文化与社会背景:
- 这个词的产生和流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物质相对匮乏时期,人们对于“吃饱饭”的朴素愿望和满足感。能“吃顿饱饭”曾是许多人的基本生活追求。
- 在现代语境下,虽然物质极大丰富,但这个词依然在口语中保留,用来形容吃得非常满足、尽兴的状态,有时也带有诙谐或夸张的语气。
权威参考来源:
虽然“顿饱”是一个典型的方言口语词,未作为独立词条广泛收录于大型通用语文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但其构成和含义清晰,且常见于方言研究和相关文献中。其释义可基于权威词典对“顿”(作量词)和“饱”的解释进行合理推导和验证: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顿 (dùn):【量词】 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一天三~饭 | 被他说了一~ | 挨了一~打。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饱 (bǎo):【形容词】 1. 吃足了(跟“饿”相对):酒足饭~ | 我吃~了。 2. 饱满:谷粒儿很~。 3. 足足地;充分:~经风霜 | ~览。 (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方言学研究: 该词在北方方言研究文献或方言志中常有提及和解释,被认定为描述“一次吃饱”状态的常用口语词汇。 (来源:相关方言学学术著作及论文,如《山东方言志》、《河北方言词汇编》等地方方言研究成果)
“顿饱”是一个生动形象的方言口语词,精准地表达了“一顿饭就吃饱吃足”的状态和感受,承载着特定的生活体验和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顿饱”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dùn bǎo,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一下子吃饱”或“短时间内吃饱后感到满足”的状态。通常用于形容饭量大或一次性进食量充足的情况。
2.使用场景
- 日常描述:可用于形容人一次性吃饱的状态,如“这顿饭吃得真顿饱”。
- 养生建议:古代文献中提到“尊年之人不可顿饱”,强调老年人应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过量进食以保护脾胃。
3.出处与例证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尊生》中记载:“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穀气长存。”,体现了该词在古代养生观念中的应用。
4.扩展理解
部分语境中(如方言或俗语)可能延伸为“饱足感”或“满足感”,例如“一顿饱顿顿饱”可形容美食带来的持续满足,但此用法非主流释义。
5.注意事项
该词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出现在古籍或特定语境中。如需近义词,可用“饱足”“饱餐”等替代。
别人正在浏览...
巴库八珍玉食不饮盗泉擦刮成连乘石大班典裁典要独出一时恶乎奉达分披馥郁工资标准鹳井官室冠缨规条过日横滋诃胁环绕虎口拔牙简定交愤劫取阶荣姬刘极貌景部就封崛地而起巨衍鸾旂炉瓶三事内燃机沤手香潘子跑调抢呼锵鸣襁杖奇傀寝皮食肉穹形契券人杰地灵弱骨使马庶出思事俗仪陶相天野桯凳筒子皮晚夜污史细大不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