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帽带。结于颔下,使帽固定于头上。《韩非子·奸劫弑臣》:“ 楚 王子围 将聘於 郑 ,未出境,闻王病而反,因入问病,以其冠缨绞王而杀之,遂自立也。”《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 仰天大笑,冠缨索絶。”
(2).指帽。 明 张居正 《答列卿毛介川》:“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3).指仕宦。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九:“流血涂野草,豺浪尽冠缨。” 陈炜谟 《狼筅将军》:“他是世代冠缨,满室钩牒, 金鸡寺 的荷花有多少朵,他家就有多少官。”
“冠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帽带
指古代帽子系在颔下的带子,用于固定帽子。例如《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大笑时帽带断裂)。这一含义在多个文献中均有体现,如《韩非子》中楚国王子用冠缨绞杀君主的典故。
帽子
引申为帽子本身。明代张居正曾用“冠缨相摩”形容士大夫阶层密集的社交场景,此处“冠缨”代指官员的帽子,象征身份。
仕宦/官职
进一步抽象为仕途或官职。例如成语“冠缨之士”指代官员群体,强调其社会地位与职责。这一用法多出现在历史文献中,反映古代服饰文化与权力象征的关联。
总结
“冠缨”从具体物件(帽带、帽子)逐渐衍生出抽象的社会意义(官职),体现了汉语词汇通过实物隐喻文化内涵的特点。需注意语境差异,如“长缨在手”中的“缨”指绳子,与“冠缨”含义不同。
意思:冠缨,指战争中高官将领装饰在头盔前端的缨带,也泛指军官头盔上的装饰物,象征权力和威严。
拆分部首和笔画:
冠字的部首是冖,共有5画;
缨字的部首是缶,共有12画。
来源:冠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旴原》:“告归无开户,高拂冠缨。”意指高官将领归府后,不需要打开门户,只需高起头巾即可。
繁体:冠缨的繁体字是「冠纓」。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冠缨的写法没有太大差别,只是字体形状略有不同。
例句:
1. 他戴着金色的冠缨,显得威风凛凛。
2. 兵器的冠缨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组词:
1. 世袭冠缨:指由祖辈承袭下来的官位或地位。
2. 冠缨堂:指高官将领的居所。
3. 解冠缨:指军人脱下头盔的装饰物,暂时解除战争状态。
近义词:冠缨的近义词有冠冕,指高官的礼帽。
反义词:冠缨的反义词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