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dare the greatest danger as pulling a tooth from the tiger's mouth] 从老虎口中拔牙。比喻所做之事十分危险
比喻做十分危险之事。 詹才芳 《笑俘强敌十万》:“24日夜,我纵担任穿插分割任务的一个师,以虎口拔牙的决心,突然偷袭形势险要的 老虎沟 ,穿插战防区三十里。” 郭澄清 《大刀记》第四章:“这次夜袭 柴胡店 虎口拔牙,是一项通过军事行动来完成的政治任务。” 向春 《煤城怒火·毫不畏惧》:“我在准备对付敌人的办法,我要虎口拔牙!”
“虎口拔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该成语字面意为“从老虎口中拔牙”,比喻冒着极大风险去做某件事,强调行动的危险性与挑战性。老虎作为猛兽,其牙齿是攻击利器,靠近虎口即可能丧命,因此成语生动刻画了“明知险境仍勇往直前”的情境。
歇后语“虎口拔牙——九死一生”,进一步凸显其高风险特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虎口拔牙”不仅形容危险行为,更隐含对勇气与智慧的赞许,适用于文学、历史及现实中的高风险挑战场景。
《虎口拔牙》是一个成语,意为在危险或困难的情况下勇敢地去面对并解决问题。它比喻在危险或困难的境地中能够勇敢无畏地拼搏。
《虎口拔牙》的拆分部首是虍、口、手;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虎口拔牙》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位勇敢的军人,他在一次战斗中不顾生死,勇猛地向敌人杀去。最终他成功地解决了敌人,并将自己的手指从敌军的牙齿间拔了出来,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和勇气。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成为了一个象征勇敢和决心的成语。
在繁体字中,虎口拔牙可以写作「虎口拔牙」。
根据古代文字的演变,虎口拔牙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虎口抜牙」。
他在经济危机中勇敢地投资开办了一家公司,真是在虎口拔牙。
1. 虎头蛇尾:形容开始时表现很好,后来却无力完成。
2. 虎视眈眈:形容敌对的目光注视着。
3. 拔苗助长:比喻急于求成,因而弄巧成拙。
4. 拔树寻根:比喻追究历史或事物的根源。
1. 坚韧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易动摇。
2. 毅然决然:形容决心坚定,毫不犹豫。
优柔寡断:形容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