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契券的意思、契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契券的解释

契据,证券。《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有贾客乘所借马过门者。 白 之左右皆识之,闻於 白 。詰之,曰:‘于 华州 八十千买之。’契券分明,卖马姓名易之矣。” 叶圣陶 《倪焕之》三:“我不知道学校有这块地皮的契券么?如果有,不妨同他打官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契券,指古代证明买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契约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契券是古代用于记载财产权利转移、债务关系确立或其他重要约定的书面凭证。它由当事人双方或多方共同订立,作为权利和义务的证明文件,具有法律约束力。其本质与现代的合同、契约类似。

  2. 字义解析

    • 契:本义为“刻”,引申为“约定”、“合同”。在契券中,“契”指刻写在竹木简牍上的契约文书(后也用于纸质),代表双方合意达成的条款。
    • 券:本义指“契据”、“凭证”,常指将契文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作为凭信,合券即可验真。在契券中,“券”强调其作为可验证凭据的功能。
  3. 形式与演变

    早期契券多刻写在竹简、木牍上(故有“书契”、“符契”之称),后来书写于纸张。典型的契券会详细写明交易标的(如土地、房屋、奴婢、牲畜)、交易内容、价款、当事人姓名、见证人、立契时间等,并加盖官印(红契)或由中人作保(白契)以增强法律效力。其形式随着时代和具体用途(如地契、房契、卖身契、借据)有所不同。

  4. 功能与性质

    契券的核心功能是作为法律凭证,用以:

    • 证明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转移。
    • 确立债权债务关系。
    • 记录租赁、抵押、典当等交易。
    • 在发生纠纷时作为官方裁断的依据。

      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契约精神和财产权利的重视,是重要的法律文书和经济活动记录。

  5. 法律效力

    在中国古代,经过官府认证盖章的契券(“红契”)具有更强的法律效力。官府对重要交易(如田宅买卖)有“税契”制度(缴纳契税并加盖官印),未经税契的“白契”虽在民间也常被认可,但其法律保障相对较弱。

来源参考:

契券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法律凭证和经济文书,以书面形式确立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其核心在于“契约”的订立和“凭证”的持有,是研究古代经济、法律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

“契券”是中国古代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文书,主要用于财产权属、交易凭证或协议证明。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契券(qì quàn)由“契”(约定凭证)和“券”(分半的契据)组成,指代双方或多方约定的书面凭证,常见于土地、房屋、奴婢买卖等场景。

二、历史背景与类型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礼》,用于规范交易行为。
  2. 常见类型:
    • 财产类:田契、绝卖契(不可赎回)、活卖契(可赎回)、典约(抵押借款);
    • 人身类:过继书、收养书、童仆买卖契约;
    • 家庭类:分关书(分家析产文书)。

三、功能与特点

  1. 法律凭证:如《荀子·君道》提到“合符节,别契券”作为信用依据,需核对分执的契券以确认有效性。
  2. 签订方式:
    • 早期以竹木简牍书写,后改用纸张;
    • 文盲常以“画指”(按指纹)代替签名。
  3. 社会意义:既是经济活动的记录,也反映古代社会信用体系和财产管理制度。

四、演变与实例

宋代张齐贤记载的卖马案例中,契券明确记录交易细节,成为纠纷解决的依据;清代郑板桥烧毁契券的行为则象征放弃债权。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文献或具体契约格式,可参考《周礼》《荀子》等古籍或考古出土的契券实物。

别人正在浏览...

八诏背山起楼髀髋伯阳布帆无恙畅道谗书城乡齿痕疮疥之疾大把大家打渔杀家点正底本飞车走壁沸稠丰神异彩负案改过干捷构制赫煌和棋鸿朗祸为福先践蹠静极思动景昃金樽开展宽睿兰花指撩洗伶工螺蚄满天打油飞门下侍郎模传末亲涅白钦派三刻沈闷身税时阴释仗首航肃将太蔟他他籍籍偷天换日驼翁温车五人冢纤毳小玩艺遐庆写经谐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