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契券的意思、契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契券的解释

契据,证券。《荀子·君道》:“合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也。”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有贾客乘所借马过门者。 白 之左右皆识之,闻於 白 。詰之,曰:‘于 华州 八十千买之。’契券分明,卖马姓名易之矣。” 叶圣陶 《倪焕之》三:“我不知道学校有这块地皮的契券么?如果有,不妨同他打官司。”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契券”是中国古代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文书,主要用于财产权属、交易凭证或协议证明。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契券(qì quàn)由“契”(约定凭证)和“券”(分半的契据)组成,指代双方或多方约定的书面凭证,常见于土地、房屋、奴婢买卖等场景。

二、历史背景与类型

  1.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周礼》,用于规范交易行为。
  2. 常见类型:
    • 财产类:田契、绝卖契(不可赎回)、活卖契(可赎回)、典约(抵押借款);
    • 人身类:过继书、收养书、童仆买卖契约;
    • 家庭类:分关书(分家析产文书)。

三、功能与特点

  1. 法律凭证:如《荀子·君道》提到“合符节,别契券”作为信用依据,需核对分执的契券以确认有效性。
  2. 签订方式:
    • 早期以竹木简牍书写,后改用纸张;
    • 文盲常以“画指”(按指纹)代替签名。
  3. 社会意义:既是经济活动的记录,也反映古代社会信用体系和财产管理制度。

四、演变与实例

宋代张齐贤记载的卖马案例中,契券明确记录交易细节,成为纠纷解决的依据;清代郑板桥烧毁契券的行为则象征放弃债权。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文献或具体契约格式,可参考《周礼》《荀子》等古籍或考古出土的契券实物。

网络扩展解释二

契券是什么意思

契券是指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证书,用于确认买卖、租借、抵押等权利关系的合法文书。也可指其他一些重要合同文件。契券在经济交易和法律保障中起到重要作用。

契券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契券的拆分部首是契和券,契的部首是大,笔画是9;券的部首是刀,笔画是8。

契券的来源

契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夫实记》一书中。在古代,人们用刻在木板或竹简上的文字来记录土地和房屋的买卖、租借等权利转移。这些刻写文字的木板或竹简就是契券的雏形。

契券的繁体形式

契券的繁体形式为「契券」。

古时候契券的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古时候契券的汉字写法为「契券」。

契券的例句

1. 他卖掉了那块土地,交给了买方一份完整的契券。

2. 我们必须准备好所有的契券和合同,才能进行房屋过户。

契券的组词

契约、契税、契合、契机。

契券的近义词

证书、合同、权证。

契券的反义词

无、无证、非法。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