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襁褓和藜杖。繦,通“ 襁 ”。 汉 扬雄 《太玄·勤》:“吾其泣呱呱,未得繦杖。” 范望 注:“幼者宜繦,老者宜杖,勤苦之家,故未得也。”
“襁杖”是一个由“襁褓”和“藜杖”组合而成的词语,其含义可从字面与引申义两个角度解释:
“襁”指包裹婴儿的布带(襁褓),“杖”指支撑行走的藜杖,合指代家庭中幼儿与老人所需的生活用具。此词出自汉代扬雄《太玄·勤》的“未得繦(襁)杖”,范望注:“幼者宜襁,老者宜杖,勤苦之家,故未得也。”即贫困家庭无力同时满足照顾幼儿与赡养老人的需求。
部分词典(如查字典)将其归类为成语,比喻依赖他人扶持才能行动或达成目标,类似“襁褓中的婴儿需依靠布带,老人需倚杖行走”的情境。不过此用法在古籍中较少直接体现,更多是后人对词语的扩展解读。
核心文献来源为《太玄·勤》,原文通过“襁杖”反映古代社会底层家庭的生活困境,具有历史文献价值。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太玄经》原文及汉代注释,或查阅权威古汉语词典。
襁杖,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代一种残疾人用的辅助器具,即背在背上的能够支撑身体的杖子。
襁字由“衣”和“翁”两个部首构成,共11个笔画组成;杖字由“木”和“丈”两个部首构成,共7个笔画组成。
襁字来源于古代的婴儿脐带护理器具,原本是将婴儿的脐带用布裹缠以保护,后来转称背在身上以支撑残疾人的杖子。
在繁体字中,“襁”字的写法为「襁」。
在古时,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例如,“襁”字的古代写法为“襁褓”,写成「襁褓」的形式。
他需要靠襁杖才能正常行走。
襁褓、襁负、拄襁
拐杖、助杖、支杖
弃杖、舍杖、抛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