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制忿怒。《北齐书·陈元康传》:“ 元康 諫曰:‘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言辞恳恳,至於流涕。 高祖 从此为之惩忿。” 明 沉鲸 《双珠记·狱中冤恨》:“[末] 王先生 不消愁烦,君子谓囹圄为福堂,以其可悔过而迁善也。[生]难道福堂能惩忿?”参见“ 惩忿窒欲 ”。
“惩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克制愤怒,常与“窒欲”(抑制欲望)并提,体现传统修身理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惩”意为惩戒、克制,“忿”指愤怒、怨恨。合指通过自我约束平息怒气,避免情绪失控。
古典出处
源自《周易·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主张通过克制愤怒与欲望来修身养性。例如《北齐书·陈元康传》记载,高欢因臣子劝谏而“惩忿”,即收敛怒气。
文化内涵
儒家强调“惩忿”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部分,如宋代洪咨夔诗云:“惩忿当如山,一静弭百争”,以山喻坚定心性,平息争端。
通过综合古典文献与文学用例可知,“惩忿”不仅是情绪控制,更是一种道德自律的实践。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周易》或宋代诗文。
惩忿(péng fèn)是一个意指“惩罚愤怒”的词汇,它指的是对于愤怒情绪进行处理或者施以惩罚。
惩忿的部首是心字底边,总共有12个笔画。
惩忿是由“惩”和“忿”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惩”是用来指责或者处罚的意思,“忿”是指愤怒、生气。
惩忿的繁体字为“懲忿”。
在古代,汉字“懲”是由“彳”与“敕”组合而成,用来表示惩罚或者制裁的行为。而“忿”则是由“心”与“分”组合而成,表示内心愤恨的情绪。
1. 由于他的不当行为,他不得不接受公司的惩忿。
2. 母亲对孩子的调皮行为感到生气,决定给他一点惩忿,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1. 惩罚:指对不当行为进行惩戒。
2. 忿怒:指内心的愤怒情绪。
3. 宽恕:指原本应惩罚的行为,选择放过或原谅。
1. 惩戒:与惩忿相似,意为对错误行为进行处罚。
2. 惩罚:与惩忿意义相近,指用刑罚或其他适当的方法来制裁错误行为。
宽容:与惩忿意义相对,指原本可以予以惩罚或斥责的行为选择原谅或包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