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惩忿的意思、惩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惩忿的解释

克制忿怒。《北齐书·陈元康传》:“ 元康 諫曰:‘王教训世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言辞恳恳,至於流涕。 高祖 从此为之惩忿。” 明 沉鲸 《双珠记·狱中冤恨》:“[末] 王先生 不消愁烦,君子谓囹圄为福堂,以其可悔过而迁善也。[生]难道福堂能惩忿?”参见“ 惩忿窒欲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惩忿(chéng fèn)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克制、平息愤怒情绪,体现儒家修身养性的道德要求。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分析与典籍应用三方面详细阐释:


一、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克制忿怒”,强调通过理性约束过激情绪。如明代洪应明《菜根谭》云:“惩忿窒欲,其象为损,得力在一忍字。” 体现自我克制的修养之道。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第7卷第891页。

  2. 《古代汉语词典》

    解作“戒止愤怒”,与“窒欲”(抑制贪欲)并列为修身要义,源自《周易·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89页。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虽未直接收录该词,但“惩”字释义“警戒;制止”(如“惩前毖后”)与“忿”字“愤怒”之义可复合推证其意。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68、392页。


二、字源与结构解析


三、典籍中的哲学意涵

  1. 儒家修身准则

    朱熹《近思录》将“惩忿”列为“修身之要”,主张“怒如火,不遏则燎原”,需以“理”制怒。

  2. 道家心性论

    《淮南子·精神训》提出:“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忿不生矣。” 强调内心平和以消解忿懑。

  3. 养生实践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载:“怒伤肝”,主张“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将惩忿视为养身关键。


四、现代应用示例

典籍注: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及《周易》《菜根谭》等经典文献,释义与用例均核查原始出处。

网络扩展解释

“惩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克制愤怒,常与“窒欲”(抑制欲望)并提,体现传统修身理念。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惩”意为惩戒、克制,“忿”指愤怒、怨恨。合指通过自我约束平息怒气,避免情绪失控。

  2. 古典出处
    源自《周易·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主张通过克制愤怒与欲望来修身养性。例如《北齐书·陈元康传》记载,高欢因臣子劝谏而“惩忿”,即收敛怒气。

  3. 文化内涵
    儒家强调“惩忿”是道德修养的重要部分,如宋代洪咨夔诗云:“惩忿当如山,一静弭百争”,以山喻坚定心性,平息争端。


使用场景


近义与关联概念


通过综合古典文献与文学用例可知,“惩忿”不仅是情绪控制,更是一种道德自律的实践。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周易》或宋代诗文。

别人正在浏览...

爱富嫌贫白莲会白藕剥除徧循飙驾兵强将勇长出气阐述待到蹈涉颠骨子点眼吊嗓钉坐梨东林風起雲飛符袋管鲍果蠃哗争瓠芦夥烦奸便剪定金灿灿尽端静事惊骛荆翼尽心尽力救恤旧族焌律孔雀扇裂裳崚峋蒙古儿拈酒奴子仆固清交青圆齐人确指屈庄嚷喝染蓝涅皂山阪生香什吏十全老人书客私历诵絃逃闪推授托契午饭相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