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的意思、都江堰的详细解释
都江堰的解释
[Dujiang Weirs]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川省灌县境内。该工程为公元前256年秦朝时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以后历代又经改造,工程系将部分岷江水引到成都平原灌溉农田,过去总灌溉面积20多万公顷,目前已达46万公顷
详细解释
在 四川省 都江堰市 城西北 岷江 中。古时曾在 都安县 境内,称为 都安堰 。 宋 元 后,相继修治,称 都江堰 。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 战国 初, 蜀 相 开明 决 玉垒山 ,分引 岷江 水,以排除水患。 秦昭王 时, 蜀郡 太守 李冰 父子访察地形,因势利导,完成了 都江堰 的排灌水利工程。调济水量,用以灌溉 川 西平原土地, 蜀 郡由此变为殷富之区,号称“天府”。历代屡有扩建整修。建国后,经大力修治扩建,灌溉面积已扩大到800馀万亩。参阅《史记·河渠书》。
词语分解
- 都的解释 都 ū 大都市:都市。都会。通都大邑。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都。国都。京都。建都。 美好:“雍容闲雅,甚都”。都丽。都雅。 总:都为一集。 居:“都卿相之位”。 古代称头目、首领。
网络扩展解释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城西的岷江上,由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以下是其核心内容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都江堰是世界现存最古老且持续使用的大型无坝引水枢纽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部分组成。它通过科学设计,将岷江水分流为内江和外江,兼具灌溉、防洪、水运等功能,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鼻祖”。
二、历史背景
- 修建目的:成都平原早期水旱灾害频发,李冰父子因地制宜,以“分流导江、筑堰引水”理念治理岷江。
- 历史地位:历经2200余年仍在使用,是秦统一后巩固巴蜀经济的重要基础,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三、核心功能
- 灌溉:灌溉面积从最初的20万公顷扩展至现今的1130万亩,覆盖四川7市40县。
- 防洪:通过鱼嘴分洪、飞沙堰排沙,有效调节岷江水量,减少洪涝灾害。
- 生态与综合效益:以无坝引水实现人、水、地和谐,兼具城市供水、发电、旅游等功能。
四、文化与科技价值
- 工程智慧:采用“深淘滩、低作堰”等经验性设计,体现古代水利科技巅峰。
- 文化遗产: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现为国家5A级景区,代表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4、5、10等权威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都江堰(dū jiāng yàn)是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一个地名,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水利工程。这个词可以拆分成“都”、“江”和“堰”三个部分。其中,“都”部分的部首是“阝”,笔画数为3;“江”部分的部首是“水”,笔画数为4;“堰”部分的部首是“土”,笔画数为 12。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公元256年前后,由东汉时期的一个名叫李冰的工程师主持修建。在繁体字中,都江堰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古代汉字中写都江堰的方式也与现代相似。例如,“都”字在古代写作“阜”;“江”字在古代写作“河”或“泛”;“堰”字在古代写作“阡”或“闫”。以下是一个例句:“都江堰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关于组词,我们可以组成“都市”、“江水”和“堰坝”等。与都江堰相关的近义词有“蓉都水利工程”、“都江堰景区”等。反义词则没有特别的相关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
暗香霸王厅布政使采取车音词官大风词大老大肆厥辞恶语伤人六月寒鲂鮄凡母分争亘古通今宫貂公会堂规法鼓转哗哗活头儿奬售浃月解甲归田齎米久安长治疚怀纠摄考辞乐迁涟纹灵葩临使没情趣媒援明窗浄几名垂青史敏叡牛蹄皮条钳铁七颠八倒穷竭邱垄犬封国日煖风恬三虢牲糈守敌庶府儵儵庭圃文阶污口横蔑遐广纤绤宵程小识下心意西晋西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