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逃。《后汉书·度尚传》:“ 磐 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殄渠帅,餘尽鸟窜冒遁,还奔 荆州 。”
“冒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冒遁”指潜逃,即暗中逃跑或躲避追捕。该词常用于描述因逃避责任、危险而隐匿行踪的行为。
该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度尚传》:“磐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殄渠帅,餘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 此处“冒遁”形容残敌如鸟兽般仓皇逃窜至荆州的情景。
查字典(高权威性)等工具书均收录该词,释义一致指向“潜逃”。
冒遁(mào dùn)是一个中国汉字词语,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冖”和“贞”。它的总笔画数为9画。根据字形结构,它的拆分部首是“冖”和“贞”。
冒遁源自古代的文字,最初用来表达人们想借机逃避或回避某个事物的行为。在现代汉语中,它引申为逃避、回避、避免的意思。
繁体字是指冒遁在繁体字体系下的写法,它的写法为“冒遯”。
在古代,冒遁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在古籍中,有时可以见到“冒逃”、“冒沦”等写法,但这些写法的意思与冒遁相似,都是指逃避或回避的行为。
1. 他对每个问题都冒遁,从不主动回答。
2.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不能选择冒遁,而是应该勇敢面对。
冒险、冒死、避难、回避、逃遁、逃避
逃避、回避、避开、躲避
面对、迎难而上、勇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