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大雅·板》:“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 传:“翰,干也。”后因以“邦翰”喻国家的中坚之臣。 唐 王维 《京兆尹张公德政碑》:“五代相 韩 ,七叶侍 汉 ,及我圣朝,亦生邦翰。” 赵殿成 笺注:“《诗·大雅》:‘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毛萇 传:‘翰,榦也。’邦翰者,互文借用为邦家楨榦之臣也。”
“邦翰”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
“邦翰”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板》中的“大邦维屏,大宗维翰”,其中“翰”被毛传解释为“干”(即“骨干”)。后引申为“国家的中坚之臣”。
基本含义
引申用法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形容政治家、领导者等核心人物,例如:“五代相韩,七叶侍汉,及我圣朝,亦生邦翰”(王维)。
注意:部分网页(如、7)对“邦翰”的解释存在偏差(如强调“文辞”),建议以权威古籍和词典释义为准。如需完整参考,可查看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邦翰》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意为“国家的文献纂录”。它所指代的是古代帝王所建立的国家档案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保存国家重要的文书、文献和档案等。
邦翰的拆分部首是“阝”和“灬”,分别表示“阜”和“火”字的部首。它的总笔画数为14。
邦翰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中,是一个古代的名词,用来描述古代国家机构中负责记录和保存文书的部门。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这个部门的名称。
《邦翰》这个词的繁体字形为「邦翰」。
在古代,邦翰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主要是采用篆书或隶书风格。具体写法会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书法家的个人风格而有所差异。
1. 古代的邦翰是国家档案的宝库。 2. 邦翰的建立有助于保存国家的历史文化。
组词:国翰、文翰、记翰。
近义词:国翰。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