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草缨的意思、草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草缨的解释

古代罪犯冠上加草带,以示羞辱。相传是 虞舜 时的一种象征性刑罚,用以代替割鼻的酷刑。《太平御览》卷六6*四五引《慎子》:“以幪巾当墨,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韡当宫,布衣无领当大辟,此 有虞 之诛也。” 南朝 梁 任昉 《为王金紫谢齐武帝示太子律序启》:“臣闻化澄上业,草缨垂典;教清中世,艾服惩刑。”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草缨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草缨(cǎo yīng)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古语词,主要含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古代丧礼中用草编织的冠带或丧服配饰,是居丧期间佩戴的简朴服饰象征。其字面可拆解为:

二、文化溯源

该词典出《庄子·外篇·达生》:

“苴绖(jū dié)之丧,草缨带经。”

汉代学者王先谦在《庄子集解》中注解:“草缨者,以草为冠缨也”,指居丧者用草绳替代丝帛系冠,以示哀恸之情与摒弃浮华之心 。

三、历史语境

草缨属于周代丧服制度“五服”中的轻丧标识,多用于远亲或庶人丧仪。其材质(如菅草、麻茎)与佩戴时长均有礼制规范,反映古代“以物表礼”的伦理体系(参考《仪礼·丧服》) 。

四、引申意义

后引申为对朴素、淡泊生活态度的隐喻。如清代诗词中“草缨陋巷”形容隐士安贫守志之风,与现代“返璞归真”的哲学观相通(见《汉语大词典》“草缨”条) 。


权威参考来源:

  1. 王先谦《庄子集解》(中华书局点校本)
  2. 《仪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网络扩展解释

“草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

一、刑罚制度中的含义(主流解释)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草缨”是虞舜时期的一种象征性刑罚。罪犯需在冠帽上加绑草带,以此替代割鼻(劓刑)的酷刑,主要目的是通过羞辱达到惩戒效果。
《太平御览》引《慎子》记载:“以草缨当劓”,说明这种刑罚属于上古“象刑”体系,即用象征物代替肉刑,体现了早期法律的人性化改革倾向。

二、自然物象的比喻义

《查字典》中另有解释,将“草缨”拆解为“草木顶端”或“人的头发”的比喻。此释义更偏向文学化表达,可能与古代诗词中借草木喻人的修辞传统相关。

使用注意

  1. 语境区分:涉及古代法制史时多指刑罚制度,文学作品中可能取比喻义
  2. 权威性差异:刑罚释义在多个文献中交叉印证,而比喻义仅见于个别辞书
  3. 现代应用: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鲜少使用,多见于历史研究或古籍注解场景

建议具体使用时结合上下文判断词义,若涉及学术研究可进一步考证《慎子》《太平御览》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养板职遍叠蝙獭剥削不虚此行彩燕常羊触拨畜君出头椽儿先朽烂从祖祖母丹室点秽地脊抵瑕陷厄兜得转凡火黼衣方领高粱蚜皋渚灌寖跪伏豪奢宏放画卷黄閤监河侯纠众旷快老稚愣头愣脑瞭望哨脔炙马蛋没后程明茎草暮子槃护喷雾器偏怜譬说裒积奇蹇秋狝取节饪熟如箭在弦神景识水性手谈输悃四旁素故剔嬲抟黍脱缪五行俱下现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