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城池险要处的防御设施。《尉缭子·攻权》:“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未张,则虽有城无守矣。”
"城险"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主要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军事地理描述中。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历史典籍,其释义如下:
城险指城池所处的地势险要之处,或依托险峻地形建造的防御性城关。强调地理位置的天然屏障作用与军事防御价值。
出处: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卷第112页明确定义:“城险,谓城池险要之地。”
《军事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补充说明:“古代军事要隘,多依山傍水而建,以天然地势强化城防,称‘据城险而守’。”
《读史方舆纪要·北直三》(清·顾祖禹)
“居庸关控扼西山,城险天成,实为神京肩背。”
解读:此处“城险”指居庸关凭借天然山势形成的防御优势,凸显其易守难攻的特性。
《晋书·慕容皝载记》
“皝筑城险以拒赵兵,石虎攻之不克。”
解读:慕容皝利用险要地形修筑城防,成功抵御后赵军队,体现“城险”的实战防御功能。
“城险”侧重自然地势的险峻性,而“要塞”泛指人工加固的军事据点(《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4年)。
多位于山隘、河谷、海滨等险要处,如函谷关、剑门关等典型“城险”(《中国历史地理名词》,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
(注:链接有效性截至2025年8月1日)
“城险”是一个古代军事术语,其核心含义需结合权威文献和语境来理解。以下是详细解析:
“城险”指城池险要处的防御设施,特指古代战争中用于加强城防的工事体系。该词出自兵家典籍《尉缭子·攻权》:“津梁未发,要塞未修,城险未设,渠答未张,则虽有城无守矣”,强调防御设施对守城的重要性。
古代军事概念(主流解释) 指城墙、护城河、拒马等防御工事系统,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城防体系术语。如《汉典》等工具书均采用此释义。
现代误解延伸(非权威解释) 个别网络资料(如)将其曲解为“城市中的危险情况”,但此说法缺乏文献依据,可能是现代人根据字面产生的误读。
主要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古汉语解析及军事史领域。例如分析《尉缭子》等兵书时,需明确“城险”与“要塞”“渠答”等防御工事的协同作用。
注意:查证古汉语词汇时,建议优先参考《汉典》《汉语大词典》等高权威工具书,避免网络释义的误导。
不若补写鼚轩程歇齿牙余惠憧扰丑史串换初中生毳裘大言电磁泵凋丧抵补帝关断碛髑儿二帝封存风凉人分文不取富健归闲滚杠架犂迦陵频伽见难狡刻敬事不暇捐国课吏款节款顺跨灶朗格炼锻亮弼凉伞穆安津纳贿女郭缥带乞巧节曲巴山东省埏陶奢荡生仁神宵师舶说堂琐垣溯游陶炼听受童子痨瓦豆巍张胁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