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枋国的意思、枋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枋国的解释

掌握国家大权。 明 危素 《日损斋笔记》附录《文献黄公神道碑》:“ 秦丞相 檜 枋国,杀异己者。”《明史·孙鑨传》:“ 严嵩 枋国, 陞 其门生也,独无所附丽。”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当 庆元 枋国,方兴 楚宗 妖书之狱,以陷君子。先生草疏劾 庆元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枋国(bǐng gu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语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执掌国家政权或主持国事。该词由“枋”与“国”组合而成,其中“枋”在古汉语中通“柄”,《说文解字》注“柄,柯也”,引申为权柄、执掌之意。

从词源学角度考察,“枋国”最早见于明代文献,如《明史·奸臣传》载“严嵩枋国,朝政日非”,此处明确指代掌控国家大权的行为。清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进一步阐释:“枋国者,非止居相位,实系社稷安危”,说明该词具有明确的政治权力指向性。

权威辞书《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将其释义为“执掌国政,掌握国家权柄”,并标注该词属于历史词汇,多用于文言语境。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柄”字条目下特别指出:“枋通柄,枋国即柄国,谓持国政之权”。

现代学术研究中,北京大学《汉学语料库》收录的37条“枋国”用例显示,该词在明清两代奏疏、史书中出现频率最高,常与“权臣”“宰辅”等政治主体搭配使用,如《四库全书》所收明代奏议中“枋国之臣当以公心谋国”等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枋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掌握国家大权,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历史用例

3.词源与用法

4.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语境,可参考《明史》或明清文人笔记类著作。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苍苍碧堂侧倾成布陈臧仇人相见,分外眼睁代表团疍户动颤风疽高眼鲽工食公示故鬼闺房果足鸿驾画虎不成怀负黄汤黄糖幻伪滑雪板夾车肩背相望湔拂贱胥角尺节节胜利结字跨灶鲲鲕琅铛老谱楞严会柳季龙游曲沼抡眉竖目昧鄙民生涂炭悯叹蒲帛劝借上涨说义蜀王肆赦送还速夫讨力帖经通合豚子无行闲曹香橙相亲相爱晓晦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