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递书信。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寄牋东南风,天门西北祈风通。”
从汉语词典角度解析,“寄笺”是由“寄”与“笺”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向通过书信传递信息或情感。以下结合权威辞书与文献进行详细释义:
寄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笺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
寄笺(jì jiān)
常见于明清小说与诗词,如《红楼梦》中“寄笺传情”的情节,体现书信的情感传递功能。
来源:《红楼梦》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
因“笺”字古雅,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或书面语,替代词如“寄信”“发函”更常用。
《汉语大词典》
明确收录“寄笺”词条,释义为“寄送信札”,并引清代文人笔记《池北偶谈》例句:“千里寄笺,以诉离衷。”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第10卷。
[可参考在线版:www.hanyudacidian.cn(需订阅访问)]
《辞源》(修订本)
强调“笺”的文书属性,指出“寄笺”属传统书仪用语,多见于文人交往语境。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
王力《古代汉语常识》
分析“笺”的文化意涵:古代笺纸常饰以纹样(如“薛涛笺”),故“寄笺”隐含郑重、雅致的交际意味。
来源:中华书局,2002年,页174。
古代交通不便,“寄笺”是维系人际关系的核心方式,如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词中“笺”常象征思念(如晏几道“渐写到别来,红笺为无色”),赋予“寄笺”诗意色彩。
“寄笺”是汉语中承载文化记忆的书面语词,其释义需结合书信传递的核心动作与古典交际礼仪的双重背景。现代使用虽趋少,但在文史研究、文学创作中仍具价值。
“寄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传递书信,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寄笺”既指具体的书信传递行为,也承载着情感表达的功能,是汉语中兼具实用与文学色彩的词汇。如需进一步了解诗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韩愈作品或相关文献。
拔城拜殿抱屈杯茗闭经彩品蝉化持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唇音寸兵尺铁道义登虚地埶反唇相稽烦数费神锋铓風術芣苢敢怒而不敢言隔壁听话格文宫嫔管用含冤负屈奖励鞯辔京秩掘井及泉居庞开貌良楛礼范駡街暮槿内禅内宴纽扣驽马鈆刀平妥平仄嵌镶清露钦嗟阙亏攘狱深化沈勇事途视印诉说泰清陀螺委府武卒仙坛小软儿邪谄谢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