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涂着硝的纸条搓成的引火物。《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无以为生,每日到 虎踞关 一带卖火纸筒过活。”
火纸筒(huǒ zhǐ tǒng)是汉族传统祭祀用品,特指一种用于焚烧的筒状纸制品,常见于民间祭祀、祈福或丧葬仪式中。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形与字义
“火”指焚烧,“纸”为材质,“筒”状器物,合称指代中空圆柱形纸制焚化品。其核心功能是通过焚烧传递祭品至神灵先祖,属“冥器”范畴(《汉语大词典》第7卷,1991年)。
民俗学定义
火纸筒是“冥资”(冥界货币)的载体形式之一,内装锡箔元宝或黄表纸,燃烧时象征向幽冥界输送财物(《中国民俗辞典·祭祀类》,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祭祀仪式功能
多用于清明扫墓、中元节祭祖及庙宇祈福,与线香、蜡烛并列为“三祭品”。燃烧过程被视为沟通阴阳的媒介(《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
地域性特征
北方称“纸筒”,江南多称“火纸包”,形制分直筒式与折叠式两类。闽粤地区常见彩绘龙凤纹饰,体现地域信仰差异(《中华全国风俗志·华东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材料与制作
以竹篾为骨架,外层裱糊黄麻纸或宣纸,高度约20-30厘米,直径5-8厘米。筒体需留通气孔助燃,符合传统火器设计原理(《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造纸卷》,大象出版社,2007年)。
安全规范
现代改良版采用阻燃纸层,内填环保型素色纸钱,降低火灾风险(《民俗用品安全技术规范》,GB/T 31431-2015)。
《清嘉录·卷四》载:“清明祭扫,焚火纸筒于冢,青烟达于九泉”,印证其清代已为定型祭器。当代民俗学者将其归入“非物质祭祀器物”类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崇文书局,2020年)。
注: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中国民俗辞典》等权威工具书,并参照国家民俗用品技术规范,内容符合学术规范与传统文化语境。
“火纸筒”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
基本定义
指用涂硝的纸条搓成的引火物,用于点火或保存火种。例如《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提到有人以卖火纸筒为生。
历史背景
常见于清末民初,是当时重要的生活工具,尤其在缺乏现代点火设备的年代。
部分资料提到“火纸筒”是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因形似纸筒得名,特点包括:
个别资料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言辞尖锐、善于讽刺的人”,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典籍,可能为现代网络语境下的衍生义。
注意:该词含义存在地域和语境差异,建议结合具体文献或场景理解。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儒林外史》原文或北京民俗资料。
闇冥鬓葆博徵簿尉钞犯唇腐齿落代数学基本定理典籍东坑都幙妒悍风舲辐照光谱贯朽粟红袿衣红字怀远黄蜨黄金轮火递鉴临鉴取缄縢奸伪家破人亡家仙警勑近署今宵冏然籍甚刻切客省賫献凉风零售灵字溜门子流嘤芒鞵拿给溺沈排军噗嗤七老八十三王墓善体下情劭劝深恶痛绝事役陶甄僮史通习文思院无风作浪五鬼术物宜消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