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重端庄。 南朝 梁 沉约 《封授临川等五王诏》:“ 伟 体韵淹穆,神寓凝正。”《北齐书·赵郡王琛清河王岳传赞》:“ 赵郡 英伟,风范凝正。”
“凝正”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níng zhèng,其核心含义为稳重端庄,强调言行端正、态度坚定。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凝正”融合了内在的坚定与外在的端正,既可用于历史人物评价,也适用于现代语境中对品格的赞许。其权威释义可参考《汉典》及古典文献。
凝正(níng zhèng)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其中“凝”是一个汉字,意为凝聚、凝固,表示物质由液态转化为固态,也用来形容思想、情感等凝聚、集中在一起的状态;“正”也是一个汉字,意为正直、端正,表示正确、恰当的状态。
凝正的部首是冫(凝)和爪(正),冫是“冰”的冰冻部首,表示跟冰有关的意思,爪是“手”的手部,表示跟手有关的意思。
凝正这个词是由“凝”和“正”两个字组成的,其中“凝”的来源是来自于古代文字演变过程中“㐬”字的形状,表示水凝聚成固体的状态;“正”这个字则是从“止”和“一”两个部分组成的,表示站立端正的状态。
在繁体字中,“凝”字和简体字保持一致,而“正”字则是由“止”和“正”两个部分组成。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凝正的写法有一些变化。在古代字典《说文解字》中,“凝”字的写法是由“几”和“心”两个部分组成的;而“正”字的古代写法则是由“止”的左边结构加上“一”的右边结构组成的。
凝正这个词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和行为,例如:“他的思想凝正,行事光明磊落。”意思是说这个人的思维方式纯净正直,做事恰当端正。
在组词方面,可以与凝正搭配的词语有凝心、凝目、凝神等。近义词有凝聚、凝固,反义词则有松散、散乱。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