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炊帚 ”。刷洗锅碗等的炊事用具。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日三过,以炊箒刷治之,絶令使净。”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十四:“黄泡绿沫的水面上,漂浮着笤帚、炊帚。”
“炊箒”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用于刷洗锅碗等炊具的清洁工具,即现代常说的“炊帚”。其名称由“炊”(烧火做饭)和“箒”(同“帚”,扫除用具)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为“做饭时用的扫帚”。
历史文献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记载了用炊箒清洁酿酒器具的用法:“日三过,以炊箒刷治之,絶令使净”,说明其作为清洁工具的功能延续至今。
现代使用与书写
现代多写作“炊帚”,常见于北方方言,通常用高粱穗、竹条等材料制成。例如作家郭澄清在《大刀记》中描述水面上漂浮的炊帚,印证了其日常使用场景。
发音与变体
读音为chuī zhǒu,部分方言中可能发音为“chuī zhou”(轻声)。古汉语中“箒”与“帚”通用,现代以“帚”为规范字形。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具体形态或文化背景,可查阅《齐民要术》等古籍或方言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