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断词 ”。1.《易》中决断吉凶之辞。《易·繫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孔颖达 疏:“决断於爻卦之辞则备具矣。” 李鼎祚 集解引 干宝 曰:“断吉凶也。”
(2).泛指决断吉凶的言辞。《水浒传》第一○二回:“尊官莫怪,小子直言,屯者,难也,你的灾难方兴哩,有几句断词,尊官须记着。”
(3).今甲骨学家亦称 殷墟 卜辞中决定吉凶之辞为断辞。
“断辞”是一个多义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和来源区分。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决断吉凶之辞
《周易》中,“断辞”指用于判断卦象吉凶的结论性语句,例如爻辞中对“吉”“凶”的直接判定。在《易·繫辞下》中,孔子提到“断辞则备矣”,意为通过卦爻辞可完备地决断吉凶。
哲学与逻辑意义
《周易》的断辞体现了“辨物正言”的特点,即通过分析事物本质和精准表达来推断结果。
“断辞”的核心含义与占卜、预言相关,需注意不同领域(如《周易》、甲骨学、文学)的差异。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易》原文或甲骨学专著。
《断辞》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意思是中断、终止交往或停止使用语言来沟通。它可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裂,也可以指语言的失效或无效。
《断辞》的第一个汉字“断”是由“弓”部和“毛”部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4;第二个汉字“辞”是由“辛”部和“言”部组成,它的总笔画数是8。
《断辞》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它最早记录于《诗经·豳风·武人》:“维子将之,设斯游辞。” 在字形演变过程中,经过了简化与变体。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斷辭」。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断的字写作「斷」字形更加复杂,由左右相称结构的六个部分构成,上下两块代表山水,中间的两块代表物体。辞的字写作「辭」,其字形上下结构,下面的一部分表示辛,表示刀割。整个字形寓意为通过刀割,使得语言中断,停止沟通。
1. 由于长期的误解和争执,他们最终不得不断辞,结束了他们的合作关系。
2. 老师对学生的态度非常冷淡,以至于学生们都感觉到与她之间的交流已经断辞了。
近义词:绝交、分庭抗礼、脱节。
反义词:交际、交流、联络。
整理编辑完成于2022年7月20日。案由百关邦佐八阵图庇冒长拳澄鲜宸注齿长充屈大谋不谋打行冻轮付诸东流供求率关汾光秃关张傀卓古经固体燃料函翰鸿条后场角掎晈日郊原静办金光灿烂剧宪揩鼓课工筷子舞林语堂理身笼铜卖官鬻狱麻面磨盘陪床畦棱轻重九府攘袂人据三十六体沙沙声蛇含石试灯酸柔汤沐宛转慰怀为然无风不起浪无箇事无关痛痒无旁小花脸下贤析骨而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