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断词 ”。1.《易》中决断吉凶之辞。《易·繫辞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孔颖达 疏:“决断於爻卦之辞则备具矣。” 李鼎祚 集解引 干宝 曰:“断吉凶也。”
(2).泛指决断吉凶的言辞。《水浒传》第一○二回:“尊官莫怪,小子直言,屯者,难也,你的灾难方兴哩,有几句断词,尊官须记着。”
(3).今甲骨学家亦称 殷墟 卜辞中决定吉凶之辞为断辞。
《汉语大词典》对"断辞"一词的释义可从两个维度解析:
一、占卜术语 特指古代卜筮中的判语,《周易·系辞上》载:"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指通过卦象推演得出的吉凶判断。如乾卦"元亨利贞"即为典型断辞。这类判断多采用"利涉大川""悔亡"等固定句式,体现古代先民"观物取象"的思维方式。
二、语义引申 在语言学层面,"断辞"指具有决断性质的判断词。清儒王引之《经传释词》考释:"惟,发语词也。亦常语。黄侃批曰:惟亦断辞。"此处指"惟""乃"等表示肯定判断的虚词。现代汉语中,该义项延伸为具有结论性的论断用语,如"毋庸置疑""必然"等强调判断的词汇。
《说文解字注》补充说明:"断,截也。引申为决断","辞,说也"的会意结构,共同构成"作出结论性表述"的核心语义。这一构词法折射出汉语"以动作表抽象"的造字特征。
“断辞”是一个多义词语,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和来源区分。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决断吉凶之辞
《周易》中,“断辞”指用于判断卦象吉凶的结论性语句,例如爻辞中对“吉”“凶”的直接判定。在《易·繫辞下》中,孔子提到“断辞则备矣”,意为通过卦爻辞可完备地决断吉凶。
哲学与逻辑意义
《周易》的断辞体现了“辨物正言”的特点,即通过分析事物本质和精准表达来推断结果。
“断辞”的核心含义与占卜、预言相关,需注意不同领域(如《周易》、甲骨学、文学)的差异。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周易》原文或甲骨学专著。
板闸暴尸财禄蹅踏绰约村佣代姓澹艳定閲东髽非行風步腑肺高才絶学瑰赂鬼馒头固阴冱寒豪姓洪杨怀戚黄茧糖羁缠竭精惊窘考寿恳托辣子角冷嘲热駡莲社列荣梨花月麟超龙翥淩折论道论抵轮蹏梦花盟坛内政蹑迹迁黜权命如诉如泣三湘臊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室家势煞诗神水楼水芝欹器塘上曲铜辇推船颓累微型吾谁与归无益香蝉贤身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