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腥膻之气。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筋体半瘻痹,肘腋生臊膻。”
“臊膻”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ào shān,主要用于形容难闻的气味,具体解释如下:
指腥膻之气,即动物(如羊肉、狐类等)特有的腥臭或膻味。常用于描述食物、环境或人体散发的令人不悦的气味,例如:
部分解释提到“臊”可指香气(如),但此用法较罕见,需结合语境判断。通常更侧重负面气味描述。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臊膻》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气味难闻、刺鼻,尤指腥臭、鱼腥味或汗臭味。
《臊膻》的部首分别是「肉」和「月」,它们的笔画分别为6画和4画。
《臊膻》源自古代汉语,「臊」一词最早在《说文解字》中有记载。在古代,「臊」通常指人体散发出来的汗臭味,后来也用来形容食物、动物等的气味。而「膻」则是指食物、尸体等所产生的腥味。
《臊膻》的繁体字为「騷膻」。
在古代,有些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臊膻》的古时候写法为「臊」的上面有个「高」字旁,而「膻」则是上面写有「月」字旁。
1. 这家饭店的鱼做得太臊膻了,吃起来很难受。
2. 夏天的时候,他们的汗味十分臊膻,所以要勤洗澡。
臭气扑鼻、腥臭、汗臊、膻味、臭烘烘。
臭、腥、恶臭。
芬芳、香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