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言我将从谁。《礼记·檀弓下》:“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 陈澔 集说:“言卿大夫之死而葬於此者多矣,假令可以再生而起,吾於众大夫谁从乎?”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一个文言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含义
原句为倒装结构,正常语序为“吾与谁归”,意为“我能与谁一同归依/相处?”
引申义
表达对志同道合者的寻求,或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早来源
出自《国语·晋语八》:“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原指对已逝贤者的追慕。
经典化用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赋予其“追随崇高理想”的深意,成为名句。
宾语前置
文言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需前置,即“谁与”实为“与谁”。
学术争议
有学者认为“归”应解为“终极目标”,全句意为“我能与谁共同实现理想?”,与传统解释形成补充。
多用于表达对知音或精神同道的渴求,常见于文学、演讲等场景。例如:“面对浮躁世风,坚守初心者,吾谁与归?”
提示:若需完整文献考据,可参考《国语》及《岳阳楼记》原文。
《吾谁与归》是一句古代的成语,意为“我将归于何处”,表达出对自己归宿的思考和追问。
《吾谁与归》共分为6个汉字,它们的部首和笔画分别如下:
《吾谁与归》出自《楚辞·离骚》这首古代文学名篇,是中国先秦时期文学的重要遗产。它的繁体写法为「吾誰與歸」。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有所不同,所以《吾谁与归》的汉字写法也有所变化。古时候的写法为「吾誰與還」。
1. 心灵的迷茫时,不禁会问自己:吾谁与归?
2. 漂泊在外多年,他渴望找到一个能让他心安的地方,一直在问:吾谁与归?
离归、归宿、吾辈、与君
吾归何处、吾将何往
吾归何方、不归、无归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