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缔结盟约时所设的坛场。《孔丛子·儒服》:“﹝ 曹子 ﹞为 鲁 三与 齐 战,三败失地,然以勇敢之节奋三尺之剑,要 桓公 、 管仲 於盟坛,卒收其所丧。” 晋 刘澄之 《梁州记》:“ 刘备 为 汉王 ,权住此城,盟於城下。今门外有盟坛犹存。” 清 赵翼 《方牧园谒选入都话旧》诗:“少日盟坛共酒樽,相思云树渺江村。”
盟坛是古代举行盟誓仪式时筑建的高台,主要用于诸侯或势力集团之间的结盟活动。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盟”指誓约、结盟,“坛”指土筑的高台,合称“为盟誓而筑的祭坛”。这一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周代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会盟传统,《左传》记载春秋时期齐桓公“葵丘之会”便设有盟坛以昭信誓。
从形制功能分析,盟坛多选址于郊野开阔处,夯土筑台并设台阶,台上陈列祭祀用的牲畜、玉帛及盟书。《礼记·曲礼》注疏称其“以土为坛,歃血为牲,告誓神明”,体现古代“天人共鉴”的契约精神。考古发现如山西侯马盟誓遗址出土的朱书玉片盟书,佐证了盟坛作为政治契约载体的核心功能。
该词在历代文献中沿用不衰,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有“径截辎重,横攻士卒;都尉新降,将军覆没;尸填巨港之岸,血满盟坛之窟”的描述,此处“盟坛”已引申为象征权力更迭的历史见证物。现代汉语中,“盟坛”多用于历史叙述或文学修辞,例如钱钟书《管锥编》论及古代盟誓制度时,曾引《谷梁传》注“献血为盟,筑坛为信”强化释义。
“盟坛”是汉语词汇,指古代缔结盟约时设立的特定仪式场所,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以下为详细解释:
“盟坛”由“盟”(结盟)和“坛”(祭祀或仪式的台地)组成,字面意为“结盟的祭坛”。它特指古代举行盟誓仪式时搭建的专用场地,常用于国家、部族或团体间缔结重要协议。
盟坛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承载政治与文化的双重功能:
当代语境中,“盟坛”可比喻为达成合作的平台或意向,如国际联盟、商业合作等场景。
示例用法:
“两国首脑登上盟坛,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如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可查阅《孔丛子》《梁州记》等文献原文。
百无一是北门学士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不相放朝恩楚赋带兵刀子嘴豆腐心灯碗淀塞颠颐吊赙调器定音烽侦芬若负扆豪言空话横梃轰应幻境画衣毁膳极口旧章急景流年隽句空俭宽心两忘门胄迷离徜恍木尺恼煞佞慧暖地朋援披麻戴孝劈脱起根发由汽化器热糊僧伽彼收驩顺水推船说文解字束题速就讨饭棒天縡通裁文舫窝瓜卧龙岗无顿五金忤情瑕不揜瑜闲染鲜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