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礼》官名,冬官之属,掌陶器烧制。《周礼·考工记·陶人》:“陶人为甗,实二鬴,厚半寸,脣寸。”《淮南子·精神训》:“譬犹陶人之埏埴也:其取之地而已为盆盎也,与其未离於地也无以异。” 高诱 注:“陶人,作瓦器之官也。”
(2).烧制陶器的匠人。《荀子·性恶》:“凡礼义者,是生於圣人之伪,非故生於人之性也。故陶人埏埴而为器,然则器生於工人之伪,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杨倞 注:“陶人,瓦工也。”《尸子》卷上:“农夫比粟,商贾比财,烈士比义,是故监门、逆旅、农夫、陶人皆得与焉。”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世宗 常令陶人应二十四气,烧瓦二十四片,各题识其节气。”
(3).即陶俑。《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初作 寿陵 。将作大匠 竇融 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参见“ 陶俑 ”。
“陶人”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指《周礼》中记载的官名,属于冬官下属,负责陶器烧制事务。如《周礼·考工记·陶人》记载:“陶人为甗(yǎn,古代炊具),实二鬴(fǔ,容量单位),厚半寸,脣寸。”说明其职能包括制定陶器规格标准。
泛指从事陶器制作的匠人,多见于先秦文献。如《荀子·性恶》中以“陶人埏埴(shān zhí,揉和黏土)而为器”比喻后天教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考古发现如红山文化陶人(距今5300年),其精湛工艺印证了古代陶匠的高超技艺。
特指陪葬用的陶俑。如《后汉书》记载东汉帝王下葬时使用“陶人瓦器”,这类陶俑在考古中多有发现,如北齐骑马俑、元代戴鞑帽陶人等,具有重要艺术与研究价值。
红山文化出土的整身陶人(高55厘米),被认定为中华文明5000年的重要实证。其盘坐握手的姿态、带有“帽正”的冠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等级制度及工艺传承脉络。
陶人是一个汉字词语,由“陶”和“人”两个字组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陶人的解释为“指能陶冶人情的人”。下面将详细介绍陶人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陶人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其中“陶”部的部首是⼀(一)。陶人共有8个笔画。
陶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源自《尚书·周书·地官司徒懿文公》:“凡聪明成功者,必与陶人兮!”这里用“陶人”形容能够陶冶人情、培养人才的人。
陶人的繁体字为陶人。繁体字通常在一些传统或文化保护较严格的地区使用。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陶人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战国时期的楚簡文字中,陶人的写法为陶卜人,表示通过陶冶之人对人进行预测或启示。
1. 他是一位富有智慧的陶人,能够通过故事和讲述来影响人的思考。
2. 这位老师是个伟大的陶人,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组词有:陶瓷、陶工、陶师、陶塑、陶冶等。
陶人的近义词包括:陶艺家、培养者、陶冶者。
陶人的反义词包括:糟蹋者、扭曲者。
暗劲拔帜闭经兵纪撤走传役此一时彼一时错边等位德让电教挏酒斗凿断虵番兵饭篮封域伏死复音词高絙伎光火黑眼定心华冠家运节俭静泰锦鳞书扛抬筐币贶赠连二六轮子虑表瞀惑母位内河蹑蹬槃曲恰合秋律宂猥软摊色弱石宫书虫子四仪濌伯堂堂剔庄货同甲会妄男子万玉婉约违天悖人围嘴悟物相亲相爱显象管小会同小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