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足,存身。《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遣人与子书,刻期兵至,举火为应”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典略》:“ 瓚 遣行人 文则 齎书告子 续 曰:‘不然,吾亡之后,天下虽广,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
安足是古汉语复合词,由“安”与“足”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为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常含贬义色彩。以下从权威辞书角度分层释义:
“安”的本义
指安稳、安定,《说文解字》释为“静也”,引申为安于所处环境或状态。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校订本。
“足”的本义
原指人体下肢,后引申为“满足、足够”,《玉篇》注“止也,满也”。
来源:宋代《类篇》引《玉篇》释义。
复合义
“安”与“足”结合后,强调因满足现有条件而停滞不前。如《汉书·董仲舒传》载:“安足者亡进心”,即指安于现状者丧失进取心。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3卷,第1238页。
消极倾向
多用于批判缺乏抱负的心态。如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批评官吏“苟安足于目前”,喻指敷衍塞责。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哲学反思
道家思想中,“安足”亦含“知止不殆”的辩证意味,如《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但此语境更侧重“知足”而非复合词“安足”。
来源: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中,“安足”已非常用词,多见于古文研究或仿古修辞。需注意与近义词“知足”(中性,表节制欲望)、“苟安”(贬义,指敷衍偷安)的语义差异。
权威参考来源:
“安足”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解释如下:
1. 立足/存身
指找到稳定的生存或立足之地。例如《三国志》中公孙瓒对儿子说:“天下虽广,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强调在动荡环境中难以找到容身之所。
2. 如何能够(反问语气)
常见于古文反问句,表达“怎么可能做到”。如陆机诗句:“高山安足凌,巨海犹萦带”,意为“高山如何能跨越”。
3. 棋盘承托用具(存疑)
搜狗百科提到“安足”是春秋战国时期用于承托棋盘的器具。但此说法未见于其他权威古籍或词典,可能为特定领域术语或现代考据观点,需谨慎引用。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进一步验证不同释义的适用性,尤其是棋盘用具的出处需更多史料佐证。
安便褓襁罢退秉耕捕影系风尘混怵栗雌蜺锉刀东瓯顿混風製供奉猴河汉女和丘坏灭黄金世界谎子隳废晦僻牋修金龟壻紧锁击掊纪事究诘舅妈妓衣絶众扣壶长吟溃遁涖丧例子漏失罗纹纸渺无音讯明晨弥衍恼烦赔钞乔作衙七宝楼台绮幕秦规轻越其实不然髯主簿散游骟马设次牲物驶动娑罗花缇幕同恶共济万花筒玩侮魏阙心无根而固嘻里牙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