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二缘起的意思、十二缘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二缘起的解释

见“ 十二因缘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二缘起(梵语:dvādaśāṅga-pratītyasamutpāda),又称十二因缘,是佛教核心教义之一,阐述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规律。其核心思想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强调一切现象皆依因待缘而生灭,形成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以下是汉语词典角度的逐项解析:


一、十二缘起的定义与结构

十二缘起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共十二支,构成三世两重因果:


二、十二支分释

  1. 无明(avidyā)

    指对佛法真理(四圣谛、缘起法)的愚痴,为轮回根本。如《杂阿含经》云:“不知前际、后际,不知前后际……是名无明。”

    例:误认“我”为真实存在,执著贪嗔。

  2. 行(saṃskāra)

    因无明驱使而造作的身、口、意业(善、恶、无记业),形成业力种子。《瑜伽师地论》称“业迹为行”。

  3. 识(vijñāna)

    业力牵引投胎的初始意识(结生识),含藏过去世业因。《成唯识论》指其为“了别”功能。

  4. 名色(nāma-rūpa)

    “名”指受、想、行、识四蕴(精神);“色”为胚胎(物质)。即投胎后身心雏形。《长阿含经》详释其相依而生。

  5. 六入(ṣaḍ-āyatana)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发育完备,具备接触外境的功能。《俱舍论》称“生长门义”。

  6. 触(sparśa)

    根、境、识三者和合产生的初步感知。如《顺正理论》云:“根境识合,说名为触。”

  7. 受(vedanā)

    由触引发的苦、乐、舍(不苦不乐)感受,为贪爱滋生基础。《法蕴足论》分三类受为“领纳随触”。

  8. 爱(tṛṣṇā)

    对乐受的贪恋、苦受的憎恶,即渴爱(欲爱、有爱、无有爱)。《大毗婆沙论》称“染著希求”。

  9. 取(upādāna)

    因爱增强而执取(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强化“我执”。《集异门足论》释为“执持不离”。

  10. 有(bhava)

    由取积集能招感未来果报的业力(业有),含“欲有”“色有”“无色有”。《成实论》云:“取缘有,有谓业。”

  11. 生(jāti)

    因现有业力,于未来世受生(胎生、卵生等),开启新生命周期。《俱舍论》谓“蕴起为生”。

  12. 老死(jarā-maraṇa)

    生必然引致衰老、死亡,及伴随的忧悲苦恼。《缘起经》称“诸根衰败为老,寿命终为死。”


三、文化意义与解脱关联

十二缘起揭示了“苦”的根源(无明)与流转机制,为四圣谛中“集谛”的展开。佛陀于菩提树下逆观缘起(老死→无明)证悟,顺观(无明→老死)说法,成为修行者破除无明、断轮回的理论基石。《佛说稻秆经》喻其“如环无端,循环不息”,唯智慧可破。


参考资料

  1. 《杂阿含经·卷十二》(大正藏 T02, No. 99)
  2. 《瑜伽师地论·卷九》(大正藏 T30, No. 1579)
  3. 《俱舍论·卷九》(大正藏 T29, No. 1558)
  4.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十二因缘"条

(注:引用典籍可于CBETA 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数据库查阅原始文献:https://www.cbeta.org

网络扩展解释

十二缘起(又称十二因缘、十二有支)是佛教核心理论之一,阐释了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的因果关系,由十二个相互依存的环节构成,形成“前支为因、后支为果”的循环链。以下是其详细释义:

一、核心概念

十二缘起以“无明”为起点,“老死”为终点,揭示了生命轮回的因果规律。佛教认为,唯有通过修行破除“无明”,才能断灭轮回之苦( )。

二、十二环节释义

  1. 无明(Avidyā)

    • 定义:对“四圣谛”“无我”“无常”等真理的无知,是轮回的根源( )。
    • 作用:引发贪嗔痴等烦恼,驱使众生造作善恶业行。
  2. 行(Saṃskāra)

    • 定义:由无明驱动的身、口、意三业(行为、语言、思想)。
    • 作用:业力积累成为推动轮回的动力( )。
  3. 识(Vijñāna)

    • 定义:投胎时的最初心识(阿赖耶识),承载前世业力( )。
    • 作用:决定新生命的投生方向,成为连接前世与今生的纽带。
  4. 名色(Nāmarūpa)

    • 定义:胎儿在母胎中的身心雏形。“名”指精神(受、想、行、识),“色”指物质身体( )。
    • 作用:构成生命的基本要素。
  5. 六入(Ṣaḍāyatana)

    • 定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官,为接触外界做准备( )。
  6. 触(Sparśa)

    • 定义:六根与外界色、声、香等六尘接触,产生感知( )。
  7. 受(Vedanā)

    • 定义:由触引发的苦、乐、不苦不乐三种感受( )。
  8. 爱(Tṛṣṇā)

    • 定义:对乐受的贪爱、对苦受的厌恶,形成执着( )。
  9. 取(Upādāna)

    • 定义:因贪爱而强烈追求财富、名誉等( )。
  10. 有(Bhava)

    • 定义:由“取”形成的业力,决定未来轮回的方向( )。
  11. 生(Jāti)

    • 定义:因业力牵引而投生新生命( )。
  12. 老死(Jarāmaraṇa)

    • 定义:生必伴随衰老、病痛、死亡等苦( )。

三、轮回逻辑与解脱

十二缘起构成三世两重因果: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佛教经典释义,完整理论体系可参考《阿含经》或《缘起经》等原始佛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拜贶軷祭办公室班鱼边陬步辇图触景伤情葱蒨大房当期躭迷灯头萼片负糇高薪弓厢冠屦诡籍规謩棍儿茶海涂养殖后着晦韬火山僦度扛丧冷静恋恩恋情凌持篱垣民隐内卦牛心拐孤胚浑篷布坯布平贾强见挈携清炖侵据全苗人去楼空入列审稽试衣熟练工人顺成邃寂塔庙堂餐腾矫忘念围追堵截文漪仙都闲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