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邑的意思、邦邑的详细解释
邦邑的解释
(1).指封地。《礼记·檀弓上》:“谋人之军师,败则死之。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
(2).指政区;地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原公水》:“ 魏 兴,更开疆宇,分割 太原 四县,以为邦邑。” 唐 孟郊 《同溧阳宰送孙秀才》诗:“牵苦强为赠,邦邑光峨峨。” 清 李霨 《枫岭》诗:“其巔判 闽 浙 ,风土隔邦邑。”
词语分解
- 邦的解释 邦 ā 国:友邦。邻邦。邦交(国和国之间的正式外交关系)。邦国(国家)。邦人(本国的人)。 国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 邑的解释 邑 ì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古同“悒”,愁闷不安。 笔画数:; 部首:邑;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邦邑”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义
-
封地
指古代诸侯或贵族受封的领地。如《礼记·檀弓上》记载:“谋人之邦邑,危则亡之”,强调治理封地的责任重大。
-
政区或地区
泛指行政区划或地理区域。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提及“分割太原四县,以为邦邑”,唐代孟郊诗中也有“邦邑光峨峨”的描述。
二、词源与结构
- 邦:原指国家,如“邦国”;
- 邑:指城市或聚居地,如“城邑”。
二者结合后,既涵盖国家层面的治理,也包含地方行政单位的概念。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如描述分封制度、行政区划调整等。清代李霨《枫岭》诗中的“风土隔邦邑”即体现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演变与延伸
随着时代变迁,“邦邑”的“封地”含义逐渐淡化,但作为“地区”的广义用法仍保留于部分典籍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水经注》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来源、7)。
网络扩展解释二
邦邑(bāng yì)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为“国家和城市”。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邦”是由“⻏”和“亡”两个部首组成,“⻏”表示城墙,“亡”表示进城;“邑”是由“⺈”(丨的变形)和“口”两个部首组成,“⺈”表示人,表示人在一个口中,即表示人群聚居的地方。
“邦邑”一词的来源较为古老,最早出现在《尚书·洪范》中,用来表示土地、国家和城市。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的《说文解字》中,它的写法稍有差异,其中“邦”字由“⻊”和“良”两个部首组成,“⻊”表示速度快,“良”************;“邑”字由“阝”和“丷”两个部首组成,“阝”表示城墙,“丷”表示房屋。这些写法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邦邑”的理解和描绘。
以下是一些使用“邦邑”的例句:
1. 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邦邑,建设美好的家园。
2. 这个古城被誉为一座历史名邑。
3. 他出生在一个农村邑镇,后来成为了一座大城市的市长。
除了“邦邑”,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语,如“国家”、“城市”等。它们可以用来替代“邦邑”,但在具体语境中有所差别。
至于近义词和反义词,因为“邦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语,没有明确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但可以说,“邦邑”包含了国家和城市的意义,所以可以将包含这些元素的词语视为近义词,而不包含这些元素的词语视为反义词。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