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谓有意识、有感情的生物,即众生。 南朝 梁简文帝 《马宝颂》:“愍含识,资惠命,引苍生,归法性。” 隋炀帝 《宝台经藏愿文》:“开发含识,济渡羣生。”《南史·梁纪上·高祖武帝》:“於是祈告天地宗庙,以去杀之理,欲被之含识。”
“含识”是佛教术语,指具有意识、情感的众生。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该词源自佛教经典,特指一切有感知能力的生命体,即“众生”。如南朝梁简文帝《马宝颂》中“愍含识”意为怜悯众生,隋炀帝的“开发含识”则指向普度众生。
词源与用法
与“含情”的区别
“含情”多指人类怀有情感(尤其爱情),如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而“含识”强调生命体的意识属性,不限于人类。
现代应用
当代多用于佛学讨论或文言文研究,日常口语中较少出现。
注:如需具体古籍原文或佛教经典例证,可参考、5中的文献出处。
含识(hán sh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具有智慧和才能。
含识的部首是言,总共有10个笔画。
含识这个词最早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诸子其海内识者,举金大司马蒙穴于无人者。”
含识的繁体是 含識。
在古代汉字中,含识的写法有一些变化。具体来说,它的旧字形为 缳识,其他古代的写法还有涵议、函议等。
1. 他是个含识之人,凭借着聪明才智获得了成功。
2. 这篇文章非常有启发性,对我们拓展思维具有很大的含识。
含识的相关词语有:含智、含意、明智等。
含识的近义词有才智、聪慧、聪明等。
含识的反义词有愚笨、无知等。
【别人正在浏览】